《文学或者音乐》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随笔集,收录了28篇文章,记录了余华三十年的个人阅听史。在书中,余华以“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反复叩问,引领读者走近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夫卡 、契诃夫、马尔克斯、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师,条分缕析他们的叙事技巧,抵达他们创作中的秘密所在,而这些经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阅读和解读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无论共鸣也好,反驳也好,这些缤纷时刻的来临,都激荡出阅读和原典之间的应力。
在自序《和声与比翼鸟》中,余华坦言音乐影响了自己的写作,音乐是内心创造的,写作则触及音乐的深处,它们彼此影响,共同指向生命的宽广。余华写道:“我曾经羡慕音乐叙述里的和声,至今仍然羡慕,不同高度的声音在不同乐器演奏里同时发出,如此美妙,如此高不可攀,而且在作曲家那里各不相同,在舒伯特的和声里,不同高度的声音是在互相欣赏,而在梅西安的和声里,这些声音似乎在互相争论,无论是欣赏还是争论,它们都是抱成一团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雄心勃勃的小说家也想在语言的叙述里追求和声,试图展现同一时刻叙述的缤纷,排比的句式和排比的段落可能是最为接近的,可是它们仅仅只是接近,它们无法成为和声,即使这些句式这些段落多么精彩多么辉煌,它们也不会属于同一个时间,它们是在接踵而至的一个个时间里一个个呈现出来。”
一个人的阅读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精神发育史和思想成长史。余华的在书中沉静叙述作者阅读文学经典和研读传世音乐作品的漫长过程、独特感受,展现这种欣赏对于其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随笔集中,余华引用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名言:“宁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余华始终把阅读视为“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的惟一通道,正如他在随笔集自序中所写:“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正是这种不间断的沉潜式阅读,累积成余华厚实弥坚的文学功底,也激荡出他难以抑制的写作冲动。
余华,1960年4月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当代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文城》等。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德里奇文学奖(2018年)、意大利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2018年)等。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