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绘画理论和画学思想对现代乃至未来都有研究学习的价值和启示性意义。本书对其画理画论整理爬梳,将其梳理为六章,由对真善美的理解一直讲到中国画具体的技术特点,最后以前瞻之眼光讲到中国画的革新,是徐悲鸿画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配以徐悲鸿作品若干幅,并有作品解析,使读者能够更清晰、更直观地理解徐悲鸿的画学思想。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极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