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里的绅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创作的一部旅行文学作品。
1922年,毛姆在戏剧、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后,他选择放下这一切,前往东南亚进行了一次漫长且艰辛的旅程。他从英国出发,途经锡兰,听闻缅甸东北部掸邦景栋的种种趣事后,经仰光到达曼德勒,接着骑骡子行进26天抵达景栋,随后又穿过泰国边境到达曼谷,继续乘船前往柬埔寨,步行至吴哥,最终乘坐河船抵达西贡,并沿岸经过顺化到达河内。
《客厅里的绅士》这一书名源自于毛姆在旅途中读到的一段文字,这段话来自赫兹里特(Hazlitt)的《论旅行》,其中提到:“妙哉!挣脱俗世与舆论羁绊——把我等那苦苦纠缠、令人烦恼、没完没了的自我身份丢于自然之中,做个当下之人,清除所有累赘——只凭一碟杂碎维系万物,除了晚上的酒债,什么也不亏欠——不再寻求喝彩并遭逢鄙视,仅以客厅里的绅士这一名衔为人所知!”这段话对毛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他决定以此为题写作一本游记。
这个标题的选择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于旅行的态度——即通过旅行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和社会角色,追求一种更为自由和真实的生活体验;同时也暗示了书中叙述者的态度。毛姆笔下的“客厅里的绅士”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象征着一个观察者、倾听者的角色,这位“绅士”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保持优雅与从容,无论是面对陌生的文化还是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位优雅而不失距离感的旅行者。
本书与传统游记不同,不着重描写风景,而是更多地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个人体验和感悟,是一部个人见闻录。毛姆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如当地的居民、殖民者、传教士等,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信仰。
毛姆以其机智幽默的文风著称,在《客厅里的绅士》中也不例外。他常以幽默的语言调侃旅途中的种种趣事和遇到的人,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发笑。同时,他也隐含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如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揭露。
毛姆在书中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带来的碰撞和融合。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信仰的异同,促使读者思考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客厅里的绅士》作为旅行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旅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启发了许多作家以旅行作为创作的主题和素材,通过描写个人的旅行经历来探讨更广泛的人生和社会问题。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
毛姆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英国家庭,父亲是英国驻法大使馆的法律顾问。母亲在他八岁时去世,父亲也在不久后离世。随后,毛姆被送往英国,由叔叔抚养长大。1892年,他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学习医学,后获得医学学位。
毛姆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然主义手法写成。从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1915年发表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带有自传性质。1919年发表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以英国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描写天才艺术家与他力图逃离的资产阶级社会之间的冲突。小说创作方面,影响较大的还有《寻欢作乐》(1930)、《刀锋》(1944)等作品。
1902年毛姆转向戏剧创作,并获得成功,1908年伦敦舞台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佛烈德里克夫人》、《杰克·斯特劳》、《杜特太太》和《探险家》,其中《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这时期的代表作包括《希望之乡》(1913)、《卡洛琳》(1916)、《我们的前辈》(1917)、《家庭与美人》及《圈子》(1921)。
毛姆曾游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印度、美国、欧洲和北非等地,其作品中的异域风情和宽广视角与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毛姆还曾有过间谍经历,这段经历后来写进了间谍小说《艾兴顿》(1928)中,该小说集《英国特工阿申登》总共收录了七个短篇,由特工阿申登作为主人公贯穿始终,可以视为一组系列小说。毫无疑问,阿申登的原型正是毛姆本人,其经历与毛姆的特工生涯基本吻合。
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其“荣誉侍从”的称号,他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
1965年,毛姆在法国去世,享年91岁。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