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从文自传》是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沈从文自传体作品精编本,系统梳理了沈从文从湘西少年到文学大师的生命轨迹。书中前半部分以1932年完成的《从文自传》为核心,记录作者20岁前的成长经历;后半部分增补其中年至晚年的回忆性散文,形成跨越六十载的完整精神自画像。
全书以时空为经纬,编织出沈从文三个鲜明的生命阶段:
“湘西野性成长”部分以《我所生长的地方》《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等篇目,生动再现沈从文逃学、打架、亲近自然的童年。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他目睹城门悬挂的人头,初次感知历史的残酷;少年从军后,《怀化镇》《清乡所见》记录军阀混战中“清乡”屠杀的野蛮,这些经历成为其日后批判暴力的思想根基。
“北上寻梦历程”部分,《一个转机》至《北平的印象和感想》等篇目聚焦1922年赴京后的转折。在“窄而霉小斋”的困顿岁月里,他通过旁听北大课程、结识郁达夫等文人,逐步确立文学志向。其中《从现实学习》直言其创作初衷:“用文字重建被现代文明摧毁的乡土精神”。
“文物研究时期的回望”部分收录《昆明冬景》《过节和观灯》等晚年散文。经历1949年创作中断后,沈从文将美学追求转向文物研究,《北京是个大型建筑博物馆》《湘西苗族的艺术》等文,将服饰纹样、建筑构件转化为另一种“沉默的文学”。
本书体现了文学性与史料性的交融。书中既有《一个大王》这类传奇人物素描,也有《学历史的地方》对保靖县档案库的纪实描写。这种“用小说笔法写历史,以史家眼光观人性”的写法,为现代自传文体开辟新径。
沈从文的文字,是地域文化的诗性表达。对沅水流域码头、市集、节庆的描绘,构成湘西民俗的立体画卷。如《船上》写水手与妓女的露水情缘:“他们把生活浸在汗水与河水中,却让爱情浮在酒歌里”,这种对底层生命的温情凝视,延续了《边城》的牧歌传统。
同时,书中的一系列文章也是精神困境的坦诚记录。《女难》中初恋受挫的苦闷,《友情》中对徐志摩遇难的悲痛,乃至1949年后《跑龙套》中“文物研究是精神避难所”的慨叹,均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作家和历史文物研究者。他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14岁便投身行伍,在湘西的从军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1922年,他离开军队前往北京,开始在北京大学旁听,并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他的文学生涯成就显著,代表作《边城》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展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和人性之美。除了《边城》,他还创作了《长河》、《从文自传》等重要作品,构建了独特的“湘西世界”。1949年以后,沈从文将工作重心转向文物研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撰写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空白。沈从文于198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他曾于1987年和1988年两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