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第28个“世界读书日”,打造“书香校园”,4月23日上午,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文学院、人文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文学世界中乡村少年和大学教授的双重变奏”三人对谈会成功举办。鲁迅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丁玲文学奖获得者王尧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傅元峰教授和译林出版社总编辑袁楠博士受邀出席。嘉宾们结合王尧教授新作长篇小说《民谣》、散文集《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以及各自的阅读经验和成长经历,分享探讨阅读与创作对于青年成长的意义。活动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初清华教授主持,图书馆、文学院和人文艺术中心师生现场聆听。该活动是“第九届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之一。
活动中,主持人以对太阳的比喻开场,从“火球”“孩子兴奋的笑脸,红彤彤的”“黄边紫芯葵花”,到小说《民谣》题记“我坐在码头上,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引出想象力与文学语言的关系话题。嘉宾们分别从数字文化同质化现象、汉语之子的梦想、公共语与个体表达、语言的情感生命力、高质量出版物等方面进行了阐发与探讨,强调文学语言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想象性思考,应与个体生命情感、情绪有机融合。如果只把古代诗词格律的基本规范视为判断当代文学语言的最高标准,而忽视文学语言的个体言说特征,就不可能有创造性。随后,嘉宾们又就小说结构与作家音乐素养等问题进行了分享与探讨,提出作家应通过有感受力的“腔调”,基于心灵的感触采取合适的叙事策略,让语言成为一种结构,在有限的空间里延伸出无限含蕴。就像《民谣》一样,虽然不设置激烈冲突而重视细节再现,但却能直击读者心灵最深处。
本届“读书节”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重要指示的力举。通过领读人计划、讲座、对谈、诗歌沙龙等形式,旨在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塑造现代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