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意义》是展现梅贻琦先生教育理念的文集,包含了他关于教育的著述论说和部分演讲。内容集中在大学与教育、青年的使命、清华以及在清华期间的一些演讲等方面,分别介绍了梅贻琦的教育理念和对大学的理解、对青年的希望、治校态度以及早期清华的发展情况。
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观点,强调了优秀的教师队伍对于大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地方。
梅贻琦希望青年学生能够珍惜在大学的学习机会,抱定研究高深学术的志向,努力用功。并且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紧迫情形下,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但不能仅有热心,而应通过踏实的学问研究,找到拯救国家的方法。
梅贻琦强调学校风气的重要性,一个学校良好的风气养成不易,但破坏却很容易。学生作为学校的一分子,应当爱护、保持并改良学校的风气,注意诸如宿舍安静、食堂整洁、图书馆秩序等课外问题,因为这些与大家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在文中,梅贻琦还介绍了清华大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特色。梅贻琦特别提到了清华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坚持和发展,展示了清华大学师生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尤其以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而闻名。
梅贻琦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1904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班,后转入南开中学。1909年,梅贻琦考取了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生,赴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
1914年,梅贻琦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北京高师(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北京大学任教。1916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此后一直在清华工作。
1931年至1948年间,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长达17年。在此期间,他领导下的清华大学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南迁至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继续担任联大常委兼清华校长,确保了教育事业的延续和发展。
梅贻琦因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教育情怀,被誉为“清华之父”。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仅推动了清华大学的发展,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