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暗处的女儿

作者[意]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陈英,王彦丁,黄语瞳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页数159

定价45.00元


《暗处的女儿》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创作的一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首次出版于2006年。作品以中年女性勒达的视角展开,通过她在海边度假时与一对年轻母女的相遇,串联起现实与回忆的碎片,探讨了母性、自我认同与代际创伤等深刻主题。小说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直白揭露,成为当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故事的主线发生在勒达独自前往希腊海滨小镇度假期间。她偶然观察到年轻母亲尼娜与女儿埃莱娜的亲密互动,这种看似完美的母女关系勾起了勒达对自身过往的回忆——十五年前,她曾因无法承受育儿压力抛下两个年幼女儿离家三年。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勒达偷走埃莱娜的布娃娃,这一看似荒诞的行为成为解开其心理症结的钥匙。随着布娃娃的丢失引发尼娜母女的情感危机,勒达被迫直面自己作为母亲的愧疚与矛盾,最终通过坦白秘密实现自我救赎。暗线则通过非线性叙事展现勒达的成长创伤:童年时母亲频繁以离家相威胁的阴影,成年后既要应对学术事业又要承担母职的撕裂感,以及离家三年对女儿造成的永久伤害。

小说的核心主题聚焦于母性的复杂性。费兰特打破了传统文学对母爱的神圣化叙事,通过勒达偷布娃娃的举动,揭示了母职背后被压抑的自我诉求。勒达对尼娜既羡慕又嫉妒的矛盾心理,折射出社会对“完美母亲”的畸形期待——既要无私奉献又要保持优雅得体。代际创伤的循环是另一重要主题:勒达对母亲的恐惧转化为对女儿的控制欲,女儿们则通过疏远母亲来反抗这种情感绑架,形成痛苦的闭环。此外,小说通过布娃娃的象征意义,探讨女性身份的多重性——这个既是玩具又是情感载体的物件,连接着不同年龄阶段女性共同的生命经验。

在艺术表现上,小说采用双重叙事结构,现实时空的海滩度假与回忆时空的育儿经历相互映照,形成强烈的心理张力。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让读者直接进入勒达的内心世界,例如偷布娃娃时的罪恶感与快感交织、面对女儿电话时的逃避心理,都通过细腻的意识流手法呈现。象征体系的设计尤为精妙:布娃娃既是勒达试图修复母爱的替代品,也是她撕裂自我的隐喻;反复出现的海滩场景,则暗示着女性在母职束缚与个人自由之间的永恒徘徊。

这部作品自出版以来引发广泛讨论。小说本身连续多年位列豆瓣外国文学榜单前列,2024年中文版推出后再度引发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公共讨论。2021年由玛吉·吉伦哈尔改编的同名电影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等三项提名。

作者埃莱娜·费兰特是当代文坛最神秘的作家,坚持匿名写作至今。她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古典文学的专业背景使其作品充满希腊悲剧的宿命感。《暗处的女儿》延续了其一贯的创作母题,与“那不勒斯四部曲”共同构建起关于女性成长、阶层跨越与知识觉醒的文学图谱。费兰特的作品常被视作意大利女性主义文学的新标杆,其直面人性阴暗面的勇气和精准的心理解剖,为全球读者提供了理解女性困境的独特视角。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


上一条: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下一条:我的母亲做保洁

关闭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版权所有 ©20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