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继《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之后推出的新作。这部作品延续了他擅长的“大历史”视角,但将焦点转向信息网络的演化,试图解答人类如何通过虚构故事建立文明,又如何因技术失控面临危机。全书以十万年时间跨度串联起语言、文字、宗教、官僚体系、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既是一部信息技术的进化史,也是一部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录。
全书的核心内容围绕信息网络的三次革命展开。
第一部分“人类网络”从石器时代讲起,分析早期人类如何通过语言和神话构建小规模合作网络。例如,原始部落通过“祖先灵魂”的传说凝聚群体,而文字的出现让苏美尔人建立起最早的官僚系统。赫拉利特别强调宗教的作用:佛教通过“轮回”概念在亚洲建立精神共同体,基督教用《圣经》统一欧洲的价值体系,这些虚构叙事本质上都是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
第二部分“非生物网络”转向技术革命,重点讨论计算机和AI如何突破生物限制。书中用“数字巴别塔”比喻互联网的全球连接,但也指出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正在撕裂社会共识。
第三部分“计算机政治学”更具现实批判性,对比了民主国家与威权政权对AI的不同应用,预言技术霸权可能形成“硅幕”取代冷战时期的“铁幕”。赫拉利尤其警惕AI在军事和医疗领域的自主决策,认为这可能导致“无人负责的暴力系统”。
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跨学科融合与思想实验式写作。赫拉利不拘泥于传统史学框架,将人类学视角(如集体想象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概念(如算法黑箱)结合,甚至引入生态学中的“盖亚假说”来类比全球信息网络。他擅长用生动案例阐释复杂理论:比如用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说明官僚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用新冠疫情期间的假新闻传播揭示社交媒体网络的脆弱性。书中还充满哲学思辨,例如质疑“信息自由必然带来进步”的启蒙主义迷思,指出人类往往为了秩序牺牲真相——从古代帝王篡改史书到现代算法过滤信息,本质上都是对叙事的操控。
该书自2024年出版后引发广泛讨论。学术界肯定其“重构文明史”的野心,《科学》杂志认为赫拉利成功揭示了“从符咒到代码的连续性”;但部分技术专家批评他对AI威胁的描绘过于悲观,忽略了开源社区和监管体系的制衡力量。公共领域反响更为热烈:比尔·盖茨将其列入年度书单,称其“帮助理解AI时代的协作困境”;欧洲议会则援引书中“硅幕”概念讨论数字主权立法。在中国,该书被多家高校列为通识读物,但也有学者指出其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例如对儒家“礼制”作为信息网络的分析相对单薄。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生于以色列,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早年研究中世纪军事史,2011年因《人类简史》一举成名,该书以“虚构故事驱动文明”的核心观点被翻译成65种语言,销量超2000万册。此后他转向未来学领域,《未来简史》对数据主义的批判和《今日简史》对全球化的反思均引发激烈辩论。赫拉利不仅是畅销书作家,也是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曾在达沃斯论坛与马克·扎克伯格辩论AI伦理,并为联合国起草技术治理倡议。尽管被批评为“历史简化者”,但他成功将学术思考转化为大众议题,其作品被认为塑造了21世纪人们对技术文明的基本认知框架。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