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作者孙立天

译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页数383

定价78.00元


《康熙的红票》是由学者孙立天撰写的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通俗可读性的历史著作。全书以一张鲜为人知的“红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发往欧洲的朱红色谕令为叙事核心,重新审视了清朝康熙年间中西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历史图景。这张红票本是康熙为寻找失联的欧洲传教士钦差而发出的“寻人启事”,却在正史中隐没数百年。作者通过这一独特切口,串联起清初皇室与西方传教士群体的复杂互动,揭示了传统认知中“闭关锁国”表象下鲜为人知的全球化交流实态。

全书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部分聚焦传教士如何进入满清权力核心。从顺治到康熙,传教士因掌握火器制造、天文历法等技术被纳入满人权贵体系,甚至成为“包衣奴才”(皇帝私人仆从)。他们深度参与扳倒鳌拜、签订《尼布楚条约》等重大事件,但身份始终依附于皇权。书中特别强调传教士被纳入内务府管理体系,这种主奴关系的定位成为理解康熙朝中西互动模式的关键。

第二部分以红票事件为主线,详细梳理了康熙派遣两批传教士出使欧洲的始末,以及教皇使团来华、礼仪之争等外交博弈。作者通过多语文档案互证,展现出康熙处理中西事务时超越朝贡体系的务实态度,例如为规避外交礼仪冲突而通过内务府接待欧洲使团。

第三部分则转向雍正时期的政策转折,分析皇位更迭与禁教令之间的深层关联,指出文化政策变迁更多受制于君主个人偏好与宫廷政治,而非简单的文明冲突。

本书显著特点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研究视角的突破,作者摒弃“闭关锁国”“朝贡体系”等传统框架,转而从满人主奴关系的制度逻辑切入,揭示传教士作为皇帝私人仆从参与核心政务的特殊性。其次是史料运用的创新,书中大量征引海外教会档案、俄罗斯使团记录等非汉文文献,尤其是对18张现存红票的全球追踪,构建起“以物证史”的研究范式。再者是叙事张力的平衡,作者将严谨的学术考证融入生动的历史场景描写,如康熙与传教士讨论数学时质疑代数实用性的细节,既呈现帝王鲜活的求知形象,又折射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该书自2024年3月出版后引发广泛关注,先后入选豆瓣年度历史图书、南方都市报十大好书等十余个权威榜单,许倬云、罗新等学者赞誉其“为清史研究提供新途径”。学界特别肯定其对“文明冲突论”的颠覆性思考,认为该书证明康熙时期中西交流具有平等互鉴特征,而雍正禁教更多源于个人信仰转向与权力斗争需求。公众阅读层面,作品因“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特点,成为大众了解清初全球化进程的热门读物,书中披露的康熙朱批“知道了”等趣味细节更引发网络热议。

作者孙立天为成都籍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赴美深造,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其学术路径体现鲜明的全球史视野,2021年出版的英文专著《Jesuit Mission and Submission》已对清初传教士研究作出开创性贡献,被国际学界视为该领域重要成果。《康熙的红票》在英文论著基础上深化拓展,融入近年新见档案与田野考察,展现出作者贯通中西文献的功力。现任独立学者的他,坚持以“让具体的人回归历史”为研究旨趣,其著述常从微观事件透视宏观结构,兼具问题意识与叙事魅力,被评价为“新一代非虚构历史写作的典范”。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


下一条:迷人的金子

关闭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版权所有 ©20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