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部以日常现象为切入点、用通俗语言普及经济学知识的作品。
全书内容涵盖经济学在生活、商业和治国层面等多个维度。从柴米油盐到宏观调控,梁小民通过具体事例解析经济学原理。例如,在生活层面,他探讨了幸福与财富的关系、信息不对称的利弊、储蓄与投资的权衡等话题;在商业层面,分析了市场竞争中的策略、企业经营的规律、价格联盟的利弊等;在治国层面,则讨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公共政策的制定逻辑等。书中还涉及经济学中的经典理论,如机会成本、边际效用、供需关系、沉没成本等,但通过日常场景的描述(如超市布局设计、咖啡店定价策略、健身房会员费模式等),将抽象概念转化为读者易于理解的内容。此外,书中也回应了一些常见的经济争议,如“失业必然存在吗?”“通货膨胀是否总是有害?”“为什么经济学家鼓励涨价?”等问题,试图从经济学角度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本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去专业化”和“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梁小民刻意避免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转而用读者熟悉的场景和语言进行解释。例如,他通过“超市将必需品放在深处以增加顾客停留时间”的例子,说明商业布局背后的经济逻辑;用“存钱与投资的收益比较”引导读者理解资源配置的优先级。这种写法不仅降低了经济学的学习门槛,也让读者意识到经济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此外,书中还融入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如指出某些政策可能因忽视激励机制而导致“事与愿违”,或强调“激励比惩罚更有效”等观点,体现了经济学分析的现实价值。全书结构灵活,每篇短论独立成章,读者可根据兴趣选择阅读,无需遵循固定顺序,这种形式特别适合碎片化学习。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评价本书“兼具启发性和实用性”,多所高校将本书列为通识教育推荐书目。
梁小民,1943年生,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并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他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国务院特邀监察员、国家社科基金与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以及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梁小民以其对经济学的普及贡献而广受认可,被媒体称为“大众经济学家”“经济学界的流行歌手”。他不仅翻译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一经典教材,还撰写了大量面向大众的经济学读物,如《经济学逻辑》《梁小民的极简经济课》《经济学真有趣:机会原来就在你面前》等。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