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之旅:行走在马格达莱纳河畔》是一部深入探索哥伦比亚灵魂的旅行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最初是作者乔丹·萨拉马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毕业论文,后发展为一部广受赞誉的畅销书,荣获《科克斯书评》2021年度最佳图书、《户外》杂志读书俱乐部精选图书,并入选《纽约时报》假日旅行图书榜。全书以哥伦比亚第一长河马格达莱纳河为叙事轴线,通过实地考察与人文访谈,揭示了这条“哥伦比亚母亲河”如何承载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环境变迁。
全书内容以河流地理划分为框架,贯穿上、中、下游三段旅程。上游章节聚焦安第斯山脉的河源地区,萨拉马探访了隐匿于山区密林中的原住民巨石雕像,并记录了当地“金之河”的古老传说与殖民时期的淘金历史。中游部分深入河流生态与政治冲突的交织地带,作者以“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的河马”为典型案例,揭示了毒枭私人动物园逃逸的河马如何形成近180头的野生种群,成为哥伦比亚生态修复与暴力遗产并存的矛盾象征。下游章节则贴近马尔克斯文学灵感的源头,书中描述的马孔多原型小镇与三角洲地带的生活场景,呼应了《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底色。萨拉马沿途采访了多元人物群体:丛林环保主义者揭露森林砍伐导致的水土流失与河流改道;独木舟工匠传承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驴背图书馆”管理员通过驮书下乡普及教育;渔民则以“风筝钓鱼”等独特方式延续河流生计。这些个体故事共同编织出一幅哥伦比亚社会复苏的微观图景。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多维叙事视角。首先,它以环境史为切入点,剖析半个世纪的政治冲突与掠夺性开发如何导致河流生态崩溃——泥沙淤积使航道萎缩,森林消失威胁生物多样性,而2016年和平协议后的脆弱希望又为流域复兴提供了可能。其次,作品始终以“人”为核心,通过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创伤记忆(如打捞并安葬无名尸体的村民)展现哥伦比亚的尊严与韧性。此外,萨拉马巧妙融合个人家族史与旅行见闻,其犹太裔移民背景(叙利亚、伊拉克、阿根廷的多重血脉)促使他在马格达莱纳河畔反思自身与漂泊祖先的精神联结,赋予文本深刻的自传性色彩。
该书被罗新教授称为“写给哥伦比亚的情书”,其价值远超旅行见闻录,成为理解哥伦比亚国家转型的关键读本。它与加拿大人类学家维德·戴维斯的《梦想之河马格达莱纳——哥伦比亚的故事》形成互补,共同构建了马格达莱纳河的现代叙事谱系。而对比1924年布莱尔·奈尔斯的《哥伦比亚:奇迹之地》,萨拉马的作品更凸显了哥伦比亚一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
作者乔丹·萨拉马(Jordan Salama)作为美国新生代记者与作家,其生平与著述紧密关联跨文化探索。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系,家族移民史(阿根廷、叙利亚、伊拉克的犹太血脉)塑造了他文化杂糅身份,使其擅长在异域语境中捕捉共情点。除本书外,他还著有《沙漠里的陌生人》,延续了家族叙事与地域考察的结合。萨拉马长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供稿,其写作融合新闻纪实与人文关怀,以青年视角重构传统旅行文学范式。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