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一篇论文》是2025年初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一本“过程指导”式写作教材,作者团队以中央财经大学金菁教授为首,连同汪雄剑、裘骏峰、戴田甜、明洋、张晗雨五位长期讲授论文写作课的教师集体撰写。
全书共十三章。它首先回到“论文”概念的源头,从古希腊演说传统、中世纪大学论辩到近代科学报告,交代“论证”这一形式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明白“我们为什么非要写成这个样子”。
接着用两章拆解“问题意识”:一章示范如何把宽泛兴趣收缩成可验证的提问,另一章对比演绎、归纳、溯因、类比等推理方式,说明不同提问类型该匹配怎样的证明路径。
进入“实操”阶段后,作者把论文拆成“标题、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研究设计、实证过程、结论”八个模块,逐一给出写作目标、常见误区和优劣范例;对理论型与实证型两种体裁,又分别提供结构模板与段落示例,避免“一套模板走天下”的僵化。
再往后,本书花了相当篇幅讨论“论证质量”:如何检查概念是否循环、指标是否同义反复、统计结果是否被过度解读,并给出“一页自查表”,方便作者在投稿前逐项核对。
最后两章回到“人”:一章谈时间管理、与导师沟通、应对审稿意见,另一章比较中西学术话语差异,提醒母语非英语的写作者如何在“接轨国际”与“保持主体性”之间取得平衡。
整本书呈现的节奏是“先讲道理,再给工具,最后回到人的处境”,读来像把一门完整的写作课平铺在纸面上。
本书的特点,首先在于把“逻辑”写进了行文肌理。书中任何示范段落都配有“理由—证据—结论”的色块标注,读者一眼就能看到观点如何被数据或文献支撑,这种“视觉化论证”在中文写作书里尚属首次。
其次,作者借用语言学成果,把中英学术句式的差异归纳为“话题—说明”与“主语—谓语”两大类型,并给出转换练习;对国内学生最头疼的“文献综述”部分,则提出“时间轴—流派轴—主题轴”三维归类法,帮助写作者迅速定位自身研究与既有工作的相对位置。
再次,本书强调“写作是迭代过程”,鼓励“粗写—精修—朗读—反向提纲”四步法,把“一次成稿”的焦虑拆解成可循环的小任务。
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技术层面,而是把学术写作放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书中专设一节讨论“中国故事”如何转化为“世界听得懂的问题”,提醒读者避免“自我东方化”或“理论观光客”两种极端姿态。这种兼顾微观技巧与宏观视角的写法,使教材既有“上手性”又保留“反思性”。
面世不到一年,该书已两次加印,被多所高校研究生院列为春季学期写作课的主要参考书,也在豆瓣“学术写作”标签下稳居热度前五。评论者普遍认为,它把“写作”从以往的技术环节还原为“思考—提问—求证—说服”的完整研究流程,对苦于“不会动笔”的本科生、硕博新生乃至青年教员都有“拆骨架、给抓手”的实用价值。
金菁,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国际金融、货币理论、经济增长、财政分权、经济思想史等。曾在资本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工作十余年,对金融市场的深刻体会和认识来自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两方面的积累。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