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光在黑暗中发亮:托尔斯泰戏剧集

作者[俄]托尔斯泰

译者白嗣宏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4月

页数572

定价78.00元


《光在黑暗中发亮:托尔斯泰戏剧集》收录了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最重要的戏剧作品。该书由资深翻译家白嗣宏先生翻译。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托尔斯泰戏剧作品中译本的空白,让读者有机会从戏剧这一体裁切入,更全面地理解托尔斯泰的文学世界与思想历程。

这部戏剧集收录了托尔斯泰晚年创作的四部核心戏剧作品,分别是《光在黑暗中发亮》《活尸》《教育的果实》以及《黑暗的势力》。其中,《光在黑暗中发亮》以农民马特维·韦列夏金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他在宗教信仰的指引下,从迷茫、痛苦走向精神觉醒的过程,剧中通过马特维与家人、邻里的矛盾冲突,深刻探讨了信仰、道德与世俗利益之间的纠葛。《活尸》则以贵族费佳·普罗塔索夫的婚姻悲剧为切入点,费佳因无法忍受僵化的婚姻和世俗的虚伪,选择以“假死”的方式逃离,却最终在真相暴露后面临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审判,作品直指俄国社会贵族阶层的精神空虚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教育的果实》以喜剧的形式展开,通过一对贵族夫妇与他们的仆人之间的日常互动,辛辣讽刺了贵族阶层所谓的“教育”不过是脱离现实的空谈,揭露了贵族们寄生虫式的生活状态。《黑暗的势力》作为一部悲剧作品,聚焦于农民尼基塔为了占有财富和女人,不惜杀害亲人、欺骗他人,最终在罪恶的深渊中走向毁灭的故事,深刻剖析了人性中贪婪、自私等“黑暗势力”对人的吞噬。这四部作品虽题材各异,却共同围绕着托尔斯泰晚年关注的道德救赎、社会批判、人性探索等核心主题展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图景。

与托尔斯泰那些结构精巧、人物丰满的小说相比,这些剧作在艺术形式上显得更为直白甚至粗糙。晚年的托尔斯泰已不满足于仅仅讲述故事,而是将戏剧作为直接表达道德思索与哲学困惑的载体。四部剧作贯穿一致的,是他对俄国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对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关注、对人性救赎可能性的探索。这种"主题先行"的创作方式,使得人们在评价这些剧作艺术性的时候褒贬不一。然而,正是这种不事雕琢的诚实,让这些剧作具备了独特的文献价值。《光在黑暗中发亮》中那个在家庭理想与精神追求之间撕裂的主人公,那个因无法践行信仰而痛苦的知识分子,几乎就是托尔斯泰自己的精神肖像。他尝试将自己复杂的哲学思考转化为戏剧冲突,虽然最终未能完成,但已足以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光在黑暗中发亮"却又随时可能熄灭的精神困境。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并称为“俄国文学的双子星”。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曾就读于喀山大学,后因对学校教育不满而退学。他一生经历了俄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从农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前夕,这些社会变迁都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思想。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涯长达六十余年,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除了前文提到的小说和戏剧外,还包括散文、书信、日记等。他的早期作品以自传体小说为主,如《童年》《少年》《青年》,展现了对人性的探索;中期创作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部巨著,以恢弘的气势描绘了俄国社会的全景,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晚年的作品如《复活》以及本戏剧集中的作品,则更加注重对道德救赎和社会批判的表达。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俄国国内影响深远,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曼·罗兰曾评价他“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列宁也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真实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托尔斯泰的思想不仅局限于文学领域,还涉及宗教、哲学、道德等多个方面,他提出的“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思想,至今仍被许多人所关注和探讨。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


下一条:我想当数学家

关闭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86-25-58699775

版权所有 ©20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