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我想当数学家

作者[美]保罗·哈尔莫斯

译者张十铭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页数526

定价139.80元


《我想当数学家》是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保罗·哈尔莫斯的自传作品,被誉为20世纪“数学社会史”的经典。本书以作者职业生涯为主线,结合20世纪数学发展背景,通过个人经历与同时代数学家的群像描绘,深入探讨了数学研究的本质、学术环境的营造以及数学家的成长路径。它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本关于数学精神与学术生态的深刻记录。

全书按照哈尔莫斯的人生历程自然分为"学生时代""学者生涯"和"成为长者"三大部分,清晰勾勒出一位数学家的成长路径。

"学生时代"部分聚焦他的学业启蒙与认知塑造,从早期接触数学的懵懂,到进入伊利诺伊大学跟随约瑟夫·杜布学习的关键阶段,详细记录了他如何培养数学思维、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这一阶段最具启发的是他对"勤奋"的初步认知,比如从卡迈克尔教授准备50分钟报告耗时50小时的经历中,领悟到学术研究中"一分钟呈现需一小时积淀"的道理。

"学者生涯"是全书的核心,覆盖了他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到职业生涯巅峰的数十年,既讲述了他在泛函分析、遍历理论等领域的研究突破,如单调类定理的证明、遍历理论相关论文的撰写过程,也展现了他多元的学术实践——在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教学经历,为准备演讲反复朗读修改、录制演练的细节,以及担任系主任、期刊编辑等学术服务工作。这部分还大量提及他与冯·诺依曼、安德烈·韦伊、陈省身等顶尖数学家的交往,甚至记录了当时数学家的工资状况、学术资源分配等鲜活的行业生态细节。

"成为长者"部分则带有总结与传承的意味,哈尔莫斯在回顾一生学术成就的同时,更在尾声集中阐述"怎样当数学家"的核心观点,用自身经历印证天资、热爱、勤奋、坚持等品质的重要性。

本书既不是纯粹的人生故事,也不是抽象的学术论述,而是用具体经历诠释数学研究的本质。比如他通过自己撰写《希尔伯特空间问题集》时"每天写一个问题"的实践,具象化了"点滴积累成大业"的研究之道;用投稿被拒后未修改便转投获波利亚奖的经历,诠释了"永不言弃"的坚守价值。

本书中不仅记录了百余位数学家的言行轶事,还收录了大量实地拍摄或收集的数学家照片,让原本距离公众较为遥远的数学群体变得可感可知。

同时,本书涉及学术行政、教育管理、跨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比如详细分享了当系主任的管理经验、不同国家数学教育的差异等内容,使其价值远超数学专业范畴。

《我想当数学家》在数学界广受推崇。数学家许晨阳评价其“展示普通人也能通过热爱在数学领域立足”,对青年学者具有启发意义。书中对数学教育弊病的批判(如概率论教学门槛过高、几何学习沦为“死记派”),以及对学术环境建设的思考(如“宽松自由氛围的重要性”),均引发广泛共鸣。

保罗·哈尔莫斯(1916-2006),20世纪杰出的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他1938年从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师从鞅理论提出者约瑟夫·杜布,曾担任冯·诺依曼的助手,这两段经历为他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职业生涯中,他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印第安纳大学等十余所知名学府任教,还访问过苏联、匈牙利、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学术经验。在学术研究上,哈尔莫斯成就卓著,是泛函分析、遍历理论、测度论、布尔代数等领域的关键贡献者,除了单调类定理这一"小巧而漂亮的证明",其遍历理论相关论文、"多元代数"的逻辑学构想都具有基础性意义。他一生创作颇丰,既有《测度论》这样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含中文)的经典教材,也有《希尔伯特空间问题集》这类影响深远的研究专著,更有科普与传记类作品,其写作风格兼具严谨性与可读性。他因卓越的教学与写作成就获得多项荣誉,他是美国数学会"斯蒂尔奖"得主,2012年美国数学协会还将一项重要写作荣誉更名为"保罗·哈尔莫斯-莱斯特·福特奖"。


点击查看馆藏资源


上一条:光在黑暗中发亮:托尔斯泰戏剧集 下一条:写父亲

关闭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86-25-58699775

版权所有 ©20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