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是刘心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5年。
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为背景,以一天的时间为主线,讲述了钟鼓楼附近一个四合院里几家人的生活故事。小说的主要线索是薛家的婚礼,通过这个婚礼展现了北京九户人家的四合院居民在12个小时内的生活变化。小说中通过对许多人和事的纵向历史回顾,反映了近四十个人物的经历、命运、心态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
小说以点带面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从家庭到社会,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作者都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体现了作家深刻的社会洞察。小说生动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变迁与转型,这使得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刘心武在创作《钟鼓楼》时借鉴了了现代主义的手法,如意识流、时空交错、多角度叙述等,使得小说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小说中充满了浓郁的京味文化,包括北京的地名、建筑、风俗习惯以及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展示了北京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因此这部小说被誉为一部洋溢着浓郁京味的现代“清明上河图”。
1985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钟鼓楼》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著名漫画家丁聪 为《钟鼓楼》所作插图
▲青年刘心武
刘心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42年生于四川成都,1950年后定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担任中学教师15年。
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等职。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87年,刘心武辞去《人民文学》主编一职。
刘心武是一个特别容易引发文学轰动和社会关注的作家。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产生强烈反响,该作品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5年,他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还在2019年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刘心武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曾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出版专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材质之美》等。
图书馆馆藏链接:
《钟鼓楼》,刘心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