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诚的《南明史》是明清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以严谨的考据和深刻的史观重新梳理了南明时期的历史脉络。
该书以1644年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为起点,至1664年夔东十三家抗清基地覆灭为终点,完整覆盖了南明二十年间的历史。书中不仅聚焦南方弘光、隆武、永历等政权,还涵盖北方陕甘、晋冀等地的抗清运动,突破传统以地域划分的局限。
顾诚将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作为主线,指出南明失败的核心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力量分散,而非单纯军事劣势。例如,弘光朝廷坐拥数十万兵力却因内斗迅速溃败,史可法虽忠贞却缺乏战略眼光,何腾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等案例均被深入剖析。
顾诚耗时十余年完成此书,遍查237部地方志和579种文献,几乎覆盖南明义军所至的每一州县,以“无一字无出处”的严谨态度解开了诸多历史谜团。他颠覆了传统史观中对李自成“进京腐化”的刻板印象,指出其失败源于忽视清军威胁的战略失误;对史可法、何腾蛟等“忠臣”提出批判性重估,同时为马士英等争议人物赋予更立体的历史形象,这种突破非黑即白的叙事方式彰显了史家的客观精神。书中还融入了唯物史观视角,分析大顺政权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本可能推动社会变革,却因清军入关而中断,这种跳出王朝更迭框架的思考极具启发。
被称为“学术苦行僧”的顾诚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著称。他延迟出版反复校勘,甚至为研究卫所制度暂停写作,这种追求极致的学术品格使该书富于准确性和深度。同时,本书逻辑清晰,案例鲜活,语言流畅且带有文学张力,又极富可读性。据说当年印刷厂工人都读得津津有味。这种深入浅出的叙事风格成为历史爱好者了解南明的首选读物。
该书问世后获得学界高度评价,1997年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学者认为其“填补了南明史研究空白”,葛剑雄称“没有顾诚的《南明史》,就没有完整的南明史”。

顾诚(1934—2003),享誉海内外的明清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出生于江西南昌,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曾在南昌市监察机关和党校任职,195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顾诚一生坚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治学精神。他常云自己过去经常出入图书馆,中午带一馒头充饥,直至闭馆收书才回家。冬天寒冷,骑自行车双手常被冻得麻木,为了不影响看书,就到附近商店的火炉烤火取暖。这种坐冷板凳的毅力成为学界典范。
顾诚生前仅有两部专著面世:《明末农民战争史》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南明史》获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病逝后,家属整理出版《顾诚著作系列》,收录其考证明代卫所、人口等问题的论文及《明朝没有沈万三》等札记。
图书馆馆藏链接:
《南明史》,顾诚/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