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乃至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过许多困难甚至危机,在一次次化险为夷的过程中,我们展示了坚韧、灵活和智慧。
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用经济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1949-2009,告诉我们,历史提供了怎样的真实经验。
《八次危机》从崭新的角度传递了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中国自1950年以来经历的主要危机及其克服的办法,总结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路径,展示了中国如何成功实现软着陆,并利用危机进一步发展。
温铁军认为,新中国自建国之后的六十年,已经发生过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不同于主流学界将改开前和改开后两个时期割裂开来,温铁军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来解读。在这样一个新颖的全景视角下,作者进行了许多概念上的创新。例如,新中国以来的“4次对外开放”,3次“圈地运动”,“内生性”危机与“输入型”危机,“盎格鲁-美利坚”模式与“莱茵”模式等等。这些概念创新让人们认识到后人为解决危机而对前人经验的各种“路径依赖”,并由此生发出整体性地分析中国经济变迁的必要性。
温铁军作为关注“三农”问题的学者,也摆脱了经济理论分析中常见的“城市中心主义”,而以城乡互动的角度来解读危机。在作者看来,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本书认为:“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温铁军
温铁军,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市,1968年插队;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乡村建设中心、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农村金融研究所等校属科研机构负责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及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商务部和国家林业局等部委政策咨询专家、福建省和北京市等地方政府顾问、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
温铁军是中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等。
图书馆馆藏链接: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温铁军著,东方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