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是刘斯奋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共 3 册,分别为《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小说以明末清初的江南为背景,围绕复社君子(钱谦益、冒襄、黄宗羲等)与秦淮名妓(柳如是、董小宛等)的生活遭遇和命运选择,再现了十七世纪中叶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了我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夕阳芳草》:故事始于崇祯十五年,当时大明王朝面临内忧外患,清军、农民起义军虎视眈眈,内部党争不断。江南地区的文人组织 “复社” 与 “阉党” 余孽之间的斗争激烈。前礼部右侍郎钱谦益为复官,谋划与内阁首辅周延儒进行利益交换,支持阉党余孽阮大铖出山。复社四公子之一冒襄为将父亲调离前线,也私下接受周延儒恩惠。在此期间,冒襄与董小宛历经波折后定情,而黄宗羲则拜访钱谦益请他出面倒阮,却遭其暗中算计。
《秋露危城》:崇祯十七年,明朝国破君亡,清军南下。留都南京群龙无首,权力斗争混乱,拥护璐王和拥护福王的两派争执不休。钱谦益试图拥立潞王,而兵部尚书史可法则欲立桂王。最终马士英拥立了福王,建立南明弘光王朝。冒襄偕同董小宛举家迁往南京,复社内部仍在起内讧。钱谦益就任礼部尚书,但其妻柳如是却誓死不从其降清之举 。扬州城被清军攻破,史可法以身殉国,南京陷落,弘光皇帝逃走,留都官员作鸟兽散。
《鸡鸣风雨》:明朝覆亡已成定局,士人们面临着牺牲名节侍奉新主子,还是放弃前途固守旧志的两难抉择。黄宗羲等人在江南继续练兵,坚持抗清,建立了鲁王政权。钱谦益欲投靠清朝,与柳如是闹翻后最终辞官回家。冒襄和家人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幸得董小宛悉心照料。马士英和阮大铖为求活路,在鲁王和唐王之间穿针引线。虽大势已去,但幸存的江南士子仍转入地下,继续坚持抵抗运动。
小说中标题中的“白门”指的是南京,而“柳”则表达了故国之思,这一隐喻意指南京见证了明朝的覆灭,也见证了其他朝代的更迭。小说拥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展现了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使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真实性。
作品以男女平等意识揭示才子佳人爱情与婚姻中的不平等关系,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书中的文人生活、政治斗争、社会氛围等元素相互交织,展现了大厦将倾时各类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引发了对知识分子责任与命运的思考,使小说的思想层次得到了提升。
作者是研究中国古代诗词的学者,因此作品的艺术性较高,语言精雕细琢,具有诗化的特点。这也使得小说在某些部分显得有些许的“拖沓”,但更增添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
《白门柳》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艺术描写,获得了广泛赞誉。1998年,该小说第一部、第二部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刘斯奋
刘斯奋,1944年生,祖籍广东中山,是一位在小说创作、绘画、书法、学术研究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的文化大家。曾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等职,为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报人、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刘逸生,家庭的熏陶使刘斯奋从小就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刘斯奋196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还在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刘斯奋曾在多个单位工作,包括出版社、报社等。1970年,他被调至海南岛定安县文化局工作,负责美术宣传。1975年,他调回广州,任职于广东省委宣传部。
1981年,刘斯奋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这部小说历时16年方始完成。
刘斯奋在文学研究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在明清文学和古典文学方面。他曾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如《岭南三家诗选》《黄节诗选》《苏曼殊诗笺注》《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等。
刘斯奋还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风格典雅,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展览中展出,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在绘画方面,他以文人画见长,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被誉为当代文人画的代表之一。
图书馆馆藏链接:
《白门柳:第一部·夕阳芳草》,刘斯奋/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
《白门柳:第二部·秋露危城》,刘斯奋/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
《白门柳:第三部·鸡鸣风雨》,刘斯奋/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
《白门柳:夕阳芳草》,刘斯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白门柳:秋露危城》,刘斯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白门柳:鸡鸣风雨》,刘斯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