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巡礼

无字

作者张洁

译者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1月

页数381,371,453

定价21.00,21.00,24.00元



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分三部共八十余万字,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四代女性的婚姻故事,串联起20世纪中国百年历史的风云激荡。

故事从女作家吴为的视角展开,她在婚姻破裂和精神崩溃的边缘,开始追溯家族中几代女性的遭遇,试图从历史的裂痕中寻找自己痛苦的根源。

吴为的外祖母墨荷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农村,被父亲用五斗高粱卖给叶家当媳妇。她的一生被困在生育和劳作的循环中,接连生下孩子却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最终像一件用旧的工具般早早死去。墨荷的悲剧成了这个家族女性苦难的起点——在那个年代,女性连作为“人”的身份都难以被承认。

到了母亲叶莲子这一代,命运依然没有好转。抗战时期,她被丈夫顾秋水抛弃,独自带着年幼的吴为在战火中逃亡。这个曾经相信革命理想的男人,最终成了政治投机者,而叶莲子只能在饥饿、强暴威胁和白眼冷遇中挣扎求生。她靠着给人缝补衣服、捡煤渣养活女儿,却在最艰难的时刻教会吴为认字,为女儿埋下了改变命运的火种。

吴为的人生看似跨入了新时代。她成为作家,嫁给了高干子弟胡秉宸,表面上看似乎挣脱了前两代人的枷锁。但这段婚姻渐渐显露出残酷真相:丈夫的官僚做派、情感背叛,以及政治运动中的算计,让她陷入更复杂的精神困境。她试图用文字记录家族历史,却最终在疯癫中撕碎了所有手稿,用这种决绝的方式对抗着命运。

故事的希望落在第四代禅月身上。这个留学海外的女孩不再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她把母亲撕碎的手稿残片重新拼贴成现代艺术作品。那些无法言说的家族记忆,最终以“无字”的形式获得了新生。

小说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线性结构,用碎片化的回忆、梦境和现实穿插拼贴三代女性的故事。比如吴为在婚姻破裂的当下,突然闪现外祖母墨荷被买卖的场景,或是母亲叶莲子在战乱中教她识字的画面。这种时间跳跃并不混乱,反而像一块块裂开的镜片,从不同角度映照出女性命运中重复的创伤。读者需要自己拼接这些碎片,才能看清故事的完整脉络。

小说的语言看似平实,却在细节中暗藏力量。张洁很少用夸张的修辞描写苦难,而是用具体的生活场景传递重量。比如写叶莲子带着女儿捡煤渣时,特意写她“把煤渣在衣襟上擦一擦才放进筐里”——这个动作既显出贫困中的自尊,也为后来她坚持教女儿认字埋下伏笔。当写到吴为撕毁手稿时,作者只冷静描述纸片“像白蝴蝶在屋里飞”,反而比痛哭呐喊更有冲击力。

“无字”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书,但张洁处理得颇具巧思。墨荷的无名墓碑、吴为被撕碎的小说、禅月拼贴的空白艺术品,这三代人的“沉默”各有不同。第一代是宗法制度下的被迫消声,第二代在战火中勉强保存的火种,到第四代则成了主动选择的表达方式。这种变化通过具体物件呈现,比直接议论更有说服力。就连书中反复出现的缝补动作——墨荷缝嫁衣、叶莲子缝补丁、吴为缝稿纸——都像在暗示女性始终在缝补历史裂痕,却总被暴力再次撕开。

2005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文学界普遍认为它开启了女性文学对男权社会的系统性批判,禅月的独立形象标志着女性意识从被动受害到主动觉醒的转折。但作品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部分评论认为其男性形象过于脸谱化,情感表达“过于激烈”。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作品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张洁(1937—2022),女,辽宁抚顺人,中国当代作家,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文学创作一级。

出生于北京。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

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一举成名,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调往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后成为专业作家。

张洁创作勤奋,作品很多,并屡获大奖。《谁生活得更美好》获197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条件尚未成熟》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1983--1984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5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目前为止,张洁是唯一一位两获茅盾文学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洁远赴美国康涅狄格州,与独生女团聚,并于维思大学任教。1992年她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举为荣誉院士。

张洁晚年开始学画,并于2014年在北京举办了个人油画展。

2022年1月,在美国病逝。



图书馆馆藏链接:

《无字》(第一部),张洁/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年。

《无字》(第二部),张洁/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年。

《无字》(第三部),张洁/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年。


下一条:张居正

关闭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版权所有 ©20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