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以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为核心,全景式展现了这位改革家推行新政、挽救明王朝危机的波澜壮阔历程。这部四卷本作品自2002年出版以来,凭借扎实的历史考据、深刻的人物塑造与宏大的叙事格局,被誉为当代历史小说的标杆之作。
小说分为《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四卷,以权力更迭与改革兴衰为主线展开。
第一卷《木兰歌》聚焦隆庆皇帝病逝前后的政局动荡,描写张居正联合宦官冯保扳倒首辅高拱的过程,展现权力“铁三角”(李太后、张居正、冯保)的初步形成。
第二卷《水龙吟》通过“胡椒苏木折俸事件”暗写张居正借“京察”制度整饬吏治,同时揭露官僚集团贪腐,如户部官员利用赈灾粮中饱私囊等细节,凸显改革阻力。
第三卷《金缕曲》深入变法核心,刻画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等举措引发的士绅反抗,其中荆州知府赵谦强拆民宅为张居正建功德坊的情节,既展现改革决心也暗藏危机。
第四卷《火凤凰》以万历皇帝亲政后清算张居正为结局,描写其家族被抄、新政尽废的悲剧,权力三角瓦解过程与保守势力复辟形成强烈戏剧张力。
熊召政在《张居正》中展现出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高度平衡。作者投入十年时间系统研读《明实录》《万历邸钞》等典籍,走访北京十三陵、南京明故宫等历史现场,对细节的考证近乎严苛。例如小说中“密云龙茶”的饮用流程,源于作者在《嘉靖荆州府志》中发现的茶道记载;张居正南归葬父时乘坐三十二抬轿舆的规制,则依据《明会典》中亲王仪仗标准的双倍设定。这种考据精神延伸至官制礼仪、赋税体系乃至市井民俗,如“胡椒苏木折俸”事件完整还原了明代官员俸禄发放制度,而“熏风阁猪头肉”的制作细节则来自江陵县志对地方饮食的记载。
小说的人物塑造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扁平化模式。张居正被刻画为兼具政治智慧与人性弱点的复杂个体:他启用有贪腐劣迹的殷正茂平定广西匪患,展现出“以毒攻毒”的实用主义策略;面对李太后时微妙的情感波动,暴露了权力场中隐秘的人性欲望;与玉娘的情感纠葛则成为其悲剧命运的隐喻符号。配角群体同样立体鲜活,如冯保的贪婪与机变、高拱的权谋与失意,共同织就了明代官场的生态图谱。作者甚至通过虚构人物玉娘串联起权力斗争与情感张力,尽管这一角色因过于“理想化”引发争议,但客观上强化了叙事的情感穿透力。
小说融合了传统章回体与现代史诗气质。四卷本分别以《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命名,既暗合五行哲学中土生万物的演变逻辑,又对应张居正“掌权—固权—使权—失权”的生命轨迹。语言风格上,作者采用半文半白的叙述语体,在奏章批答、诗词唱和中保留古典韵味,同时以现代小说技法强化戏剧冲突。如“夺情事件”中,清流言官引经据典的道德攻势与张居正“忠在孝先”的诡辩形成激烈碰撞,这种雅俗交融的叙事策略既还原历史语境,又赋予文本当代阅读质感。
《张居正》出版后,在文学界引发广泛关注,在获得湖北省政府图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及湖北省第六届屈原文艺奖等各种奖项后,2005年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同时,小说被改编成其他多种艺术形式。2010年改编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登陆三大卫视,2016年河北梆子剧团创排同名历史剧,新版电视剧《风禾尽起张居正》也正在筹备中,持续激活公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2010),由熊召政小说《张居正》改编,由苏舟导演,唐国强、梅婷、冯远征等主演。

▲熊召政
熊召政1953年出生于湖北英山县,早年以诗歌创作崭露头角。1979年,他凭借政治抒情长诗《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引发全国关注,作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反思思潮的重要文本。
上世纪九十年代,熊召政投身商海,经营高尔夫球场、房地产和证券投资。这段经历被他称为“商儒”转型——用商业收益支撑文学理想。他坦言商海沉浮让自己“学会用利益视角看世界”,褪去文人自恋,更注重务实与效率。但物质富足未能消解精神追求,1998年他毅然回归书房,耗时十年创作四卷本历史小说《张居正》。为还原明代政治生态,他辗转北京、南京、荆州等地考察,甚至销毁三十万字初稿以追求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平衡。这部作品先后斩获茅盾文学奖、姚雪垠历史小说奖等奖项。
此后他继续深耕历史题材,耗时14年完成《大金王朝》,通过辽宋金三国纷争探讨中华民族融合历程,期间15次赴东北考察金国故地,甚至在黄河风陵渡撕纸片测算古代骑兵渡河速度以还原战场细节。
作为跨界者,熊召政始终强调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从早期诗歌的社会批判到后期小说的历史叙事,他始终秉持“不为功名所累,不让世俗羁绊”的文学信念。如今,这位自称“商儒”的写作者,仍在用笔墨丈量历史纵深。
图书馆馆藏链接:
《张居正》,熊召政/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2年。
《张居正》,熊召政/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张居正》,熊召政/著,作家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