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人三部曲》是作家王旭烽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由《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三部作品组成。小说以杭州茶叶世家杭氏家族的命运沉浮为主线,贯穿清朝末年至20世纪末的百余年历史,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近代社会变革交织,展现了茶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坚守与家国情怀。
小说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为起点,讲述了杭氏家族六代人的命运变迁。
第一部《南方有嘉木》聚焦清末至民国初年,杭九斋作为茶庄传人,虽儒雅却疏于经营,家族事业依赖妻子林藕初和掌柜吴茶清支撑。其子杭天醉在封建王朝崩溃与新文化运动交织的时代中,陷入个人理想与家族责任的双重矛盾,最终遁入佛门。第二代茶人杭嘉和继承家业,在抗战时期带领家族面对民族存亡的考验。
第二部《不夜之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杭家女性如沈绿爱、杭嘉草在日寇侵略中惨死,年轻一代如寄草、杭汉投身抗日,茶庄在战火中艰难维系,展现中华儿女的坚韧与牺牲。
第三部《筑草为城》延续至文革时期,杭家后人经历政治动荡,茶文化成为他们在人性压抑年代的精神寄托,最终迎来改革开放后的新生。
小说以茶为纽带,探讨了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茶文化被赋予象征意义:茶的淡雅、内敛与持久生命力,隐喻中华民族在苦难中的柔韧与坚守。杭氏家族几代人的选择,如杭天醉的逃避与杭嘉和的担当,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历史变革中的精神困境与觉醒。同时,作品通过茶业的兴衰,揭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以及茶人“以茶立人、以茶兴邦”的理想。女性角色如林藕初、沈绿爱的刚烈与智慧,则凸显了女性在家族存续与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
小说融合史诗格局与细腻笔触,既展现太平天国起义、抗日战争等宏大历史事件,又聚焦茶庄日常的采茶、制茶细节,将茶道技艺与人物命运紧密勾连。叙事结构上,采用多线交织手法,将家族史、茶文化史与民族史并行推进,如杭家与日本茶商家族的恩怨,暗合近代中日关系的复杂脉络。语言风格清丽婉约,兼具历史厚重感,如对杭州西湖、龙井茶山的描写充满地域文化气息,而人物心理刻画则深入细腻,如杭天醉的颓唐与杭嘉和的隐忍形成鲜明对比。
《茶人三部曲》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百科全书”,其将茶文化提升为文学母题的创作模式,为当代文学注入独特人文视角。小说自出版后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国际读者了解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茶人三部曲》凭借前两部于2000年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王旭烽
王旭烽,祖籍江苏徐州,1955年生于浙江平湖,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与茶文化研究专家。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现浙江大学)。她的创作生涯始于1980年发表的话剧处女作《承认不承认》,此后四十余年笔耕不辍,以茶文化为核心构建了独特的文学世界。
作为国家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旭烽的文学成就以“茶人三部曲”最为瞩目。这部历时十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包括《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以杭州忘忧茶庄四代茶人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将中国近代史与茶文化精神熔铸一体。2000年,该系列前两部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22年推出的《望江南》作为“茶人”系列第四部,延续家族叙事,将时代背景拓展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被读者视为“茶文化史诗的当代续章”。她的文字考究典雅,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人文温度。
在文学创作之外,王旭烽于2006年作出重要人生抉择——辞去浙江省作协行政职务,加盟浙江农林大学创办全国首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作为学科带头人,她不仅编写《茶文化通论》等教材,更将文学与学术深度融合,策划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2013年)并担任总撰稿。这部作品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学术著作《品饮中国——中国茶文化通论》系统梳理茶史脉络,而《玉山古茶场》等专著则深入挖掘地域茶文化基因。
王旭烽三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荣获海峡两岸茶文化“陆羽奖”。
图书馆馆藏链接:
《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王旭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茶人三部曲》第二部《不夜之侯》,王旭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茶人三部曲》第三部《筑草为城》,王旭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王旭烽/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
《茶人三部曲》第二部《不夜之侯》,王旭烽/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
《茶人三部曲》第三部《筑草为城》,王旭烽/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