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光山色》是作家周大新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扎根中国乡村现实的作品。小说以河南南阳丹江口水库周边的乡村为背景,围绕农村妇女楚暖暖及其丈夫旷开田的生活轨迹展开,既描绘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也真实呈现了新世纪初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阵痛,字里行间饱含对土地、乡村和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基调平实而厚重。
故事的主人公楚暖暖是个有想法、敢闯敢干的农村姑娘,她不甘心在城市里打零工的漂泊生活,毅然回到家乡楚王庄。起初,她和丈夫旷开田只想凭着勤劳过日子,两人凑钱开办了一家名为 “楚韵楼” 的小旅馆,依托家乡的湖光山色和楚长城等古迹吸引游客。创业初期虽有艰辛,但夫妻俩同心协力,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然而,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外部资本和权力开始介入村庄的发展。村主任詹石磴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与开发商勾结,试图过度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这让坚守本分经营的暖暖夫妇陷入了困境。旷开田在利益的诱惑下逐渐迷失,变得虚荣、贪婪,甚至与暖暖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矛盾。暖暖则始终保持着清醒和良知,她坚决反对破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开发行为,尽力保护家乡的山水和村民的利益。在与不合理的开发模式、腐败的权力以及丈夫的蜕变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暖暖经历了背叛、挫折和磨难,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愈发坚韧和成熟,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守护了家乡的湖光山色,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而深刻。
小说首先聚焦于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现实困境。新世纪以来,农村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资本的涌入在带来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催生了利益的争夺和价值观的碰撞,部分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小说真实再现了这一过程中乡村的撕裂与重构,引发人们对乡村发展道路的思考。
其次,小说着力刻画了女性的自我觉醒与成长。楚暖暖从一个渴望安稳生活的普通农村妇女,逐渐成长为有主见、有担当、坚守原则的独立女性。她在面对家庭矛盾、权力压迫和资本冲击时,始终坚守内心的善良和底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女性的力量与韧性,展现了当代农村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蜕变。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人性、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利益的诱惑下,旷开田、詹石磴等人暴露了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和虚荣,而暖暖则坚守着诚信、善良和责任感,这种对比凸显了道德坚守的可贵,也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取向提出了叩问。
同时,小说饱含对传统文化的珍视,通过对楚长城、楚地民俗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传承与发展的担忧与思考。
《湖光山色》的艺术特色鲜明,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作者以平实的笔触,细致描摹了乡村的日常生活场景、民俗风情和人际关系,小到村民的饮食起居、邻里间的闲谈,大到乡村旅游的开发、权力的运作,都刻画得真实可感,仿佛让读者置身于楚王庄的湖光山色之中。这种真实感不仅来源于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更来源于对乡村现实矛盾的直面,不回避问题,不美化现实,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小说的环境描写极具特色,丹江口的湖光山色、楚长城的残垣断壁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湖水的清澈与浑浊、山色的秀丽与遭破坏,与人物的命运、乡村的变迁相互映照,形成了景与情、景与事的深度融合。比如,小说开篇对湖水波光粼粼、山林青翠欲滴的描写,烘托出乡村的宁静与生机,而随着过度开发的推进,湖水开始变脏、山林遭到破坏,这一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乡村的生态危机和人性的扭曲,让环境描写成为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重要力量。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立体的乡村人物形象。主人公楚暖暖并非完美的英雄,她有过迷茫和痛苦,也有过软弱和妥协,但她的成长过程真实可信,她的坚守让人动容。丈夫旷开田的转变也刻画得入木三分,从最初的勤劳朴实到后来的利欲熏心,其性格的变化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现实环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此外,自私贪婪的村主任詹石磴、善良正直的老人常富、精明能干的商人薛传薪等配角,也都各具特色,他们共同构成了乡村社会的众生相,反映了不同群体在时代变迁中的心态和选择。
小说的叙事节奏舒缓而不失张力,作者没有采用激烈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读者,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细节,慢慢推进情节的发展。乡村的宁静与喧嚣、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在平缓的叙事中自然呈现,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乡村的变迁和人性的冷暖。同时,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既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晦涩的理论表达,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湖光山色》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被认为是新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文学界普遍认为,小说真实反映了新世纪初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触及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女性成长等重要社会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2008年,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在授奖词中称赞其 “以深厚的人文关怀,书写了当代中国乡村的变革,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2019年,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周大新,1952 年生于河南南阳邓州,1970 年入伍,曾在解放军某部服役多年,历任战士、排长、干事、编辑等职,长期的军旅生涯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周大新的创作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末,早期作品多以军旅生活为题材,注重对军人情感和命运的刻画,风格刚健质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汉家女》《小诊所》等,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军旅生活的艰辛与温暖,受到文学界的关注。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周大新的创作视野逐渐拓展,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家乡的乡村社会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他生长在南阳农村,对乡村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和农民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刻的体验和了解,这使得他的乡村题材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除了《湖光山色》,他的长篇小说《第二十幕》以一个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展现了南阳盆地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安魂》则是他为逝去的儿子创作的作品,融合了现实与虚幻,探讨了生命、死亡与爱的主题,情感真挚动人。
周大新的创作始终坚持现实主义风格,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善于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挖掘深刻的社会议题和人性内涵。他的作品既关注时代的变迁,也关注个体的命运,既有着对现实的批判,也有着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的语言风格一贯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力量。作为一位长期扎根现实的作家,周大新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敏感和对写作的热爱,他的创作历程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图书馆馆藏链接:
《湖光山色》,周大新/著,作家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