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园地

火星救援

作者[美]安迪·威尔

译者陈灼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页数428

定价38.00元



《火星救援》是美国作家安迪·威尔的科幻小说处女作,被誉为“火星版《鲁滨逊漂流记》”。小说以严谨的科学细节和紧凑的生存叙事,讲述了宇航员马克·沃特尼被孤身遗弃火星后,凭借智慧与毅力顽强求生,最终在跨国协作下成功获救的故事。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2035年,美国阿瑞斯三号任务组遭遇火星沙尘暴紧急撤离。植物学家马克·沃特尼被金属碎片击中,生命体征消失,队友误判其死亡后被迫撤离。苏醒后的马克发现自己被困火星,基地补给仅能维持31天,而下次火星任务需四年后才抵达。面对绝境,他利用科学知识展开自救:将人类粪便混合火星土壤作为肥料,在居住舱内种植土豆;拆解燃料罐提取氢气燃烧制水;修复1997年的“探路者号”探测器,用ASCII码拼出“我还活着”的信号与地球取得联系。

当地球通过卫星图像发现马克存活后,NASA启动跨国救援。中国航天局贡献“太阳神助推器”放弃原定任务,已返航的宇航员队友则违抗指令调转飞船重返火星。最终,马克在氧气耗尽前乘自制火箭升空,于太空中完成惊险对接,结束长达549天的孤岛求生。

小说的主题思想包含了理性、协作与生命韧性。科学理性的胜利贯穿全书。马克将生存难题转化为可计算的科学命题:计算土豆产量(“每毫升水=0.12克碳水化合物”)、电解水制氧、利用联氨分解氢气等操作均基于现实科学原理。NASA的救援方案同样依赖轨道力学与引力弹弓理论,安迪·威尔甚至编写专用程序验证火星航行时间,确保情节严谨。这种“知识即力量”的硬核精神,使小说成为一部“火星生存教科书”。

在小说里,人类协作的普世价值打破“孤胆英雄”叙事。NASA科学家、中国航天局、宇航员队友形成救援链条,展现超越国界的合作精神。马克在日志中写道:“人类都有本能,会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的人比混蛋多得多”。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呼应了现实中的跨国救援事件,传递出文明社会的伦理光辉。

乐观主义的生存哲学是马克的精神内核。面对温室爆炸、补给火箭失败等挫折,他以幽默消解绝望:吐槽队长留下的迪斯科音乐“品味糟糕”,自嘲“火星殖民者”身份,将日志录制成“太空脱口秀”。这种“解决问题而非沉溺痛苦”的态度,构成小说的核心生存逻辑:“你只要开始,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下一个……等解决了足够的问题,你就能回家了”。

小说在艺术上体现出硬科幻的特征与叙事的革新。纪实风格与科学写实是小说最鲜明的标签。安迪·威尔凭借软件工程师背景,对航天科技细节近乎偏执:居住舱设计参考NASA原型,土豆种植需解决土壤毒性(高氯酸盐冲洗)、氮磷钾补充(粪便发酵)、温度控制(铝罐通风系统)等真实问题。这种“幻想最小化,科学最大化”的特质,开创了写实科幻的新范式。

小说实现了双线叙事与第一人称视角巧妙融合。主线以马克的日志展开,记录他如何“用逗逼和理性打败操蛋的困境”;副线穿插地球指挥中心的博弈与太空飞船的救援行动。火星线的封闭感(通讯延迟22分钟)与地球线的紧迫感形成张力,最终在太空对接的高潮场景汇合。

在风格上,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幽默消解了悲情,颠覆了传统太空叙事。与传统科幻的沉重基调不同,马克的毒舌吐槽(如对NASA过滤脏话系统的调侃)和火星版《鲁滨逊漂流记》的荒诞感,赋予绝境求生以轻盈质感。小说结尾处,获救后的马克怒斥提问者:“还想让我回火星?你疯了吗!”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英雄主义。

小说初为作者博客连载,因读者需求转为亚马逊电子书(0.99美元定价售出35万册),2013年兰登书屋以六位数买下版权,四天后电影改编权被福克斯购得。2015年电影上映后,小说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


▲电影《火星救援》(2015),由雷德利·斯科特导演,马特·达蒙等主演,曾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安迪·威尔,1972年出生,美国加利福尼亚人。他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曾任职于暴雪娱乐公司。《火星救援》的创作灵感源于他对《鲁滨逊漂流记》的现代重构——将荒岛置换为火星,用科学替代长矛。继《火星救援》后,威尔推出《月球城市》(2017)与《挽救计划》(2021),延续“科学求生”主题。



图书馆馆藏链接:

《火星救援》,[美]安迪·威尔 著,陈灼 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


下一条:海底两万里

关闭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86-25-58699775

版权所有 ©20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