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伊豆的舞女

作者[日]川端康成

译者叶渭渠,唐月梅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页数309

定价49.80元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川端康成自幼父母双亡,16岁起便独自生活,成长经历使他性格忧郁孤僻。19岁时,他从第一高等学院结束第一年下学期的学业后,因无法融入新环境、感到压抑郁闷,同时也为了排遣自幼失去亲人的孤独抑郁情绪,选择前往伊豆半岛旅行。在旅行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巡回演出艺人,并与一位舞女邂逅同路相伴,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小说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原型。1926 年,川端康成27岁时,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伊豆的舞女》正式发表。

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一位19岁的学生,为了排遣内心的忧郁和苦闷,他独自来到伊豆旅行。途中,他偶遇了一群巡回演出的艺人,并对其中一名叫做薰子的舞女产生了爱慕之情。整篇小说以二人的相遇、相识、相知、相惜,到最后的情愫互生为主线,通过一件件小事,展现了他们之间青涩而纯真的情感。然而,随着旅途的结束,两人不得不面临离别。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别,社会地位悬殊,两人只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

作品中 “我” 与舞女薰子之间产生的朦胧而纯真的感情,只是基于彼此的欣赏和尊重,完全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中最本真的善良与美好。

小说将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人物情感的表达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悲与美相交织的独特氛围。伊豆半岛的美丽自然风光,如山峦重叠、森林茂密、溪水潺潺等,与主人公 “我” 内心的孤独、忧郁以及与舞女之间的离别之悲相互映衬,使自然之美染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体现了日本传统美学中的 “物哀” 思想。

舞女薰子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不仅外貌美丽动人,而且性格纯真善良、温柔体贴,但她却因生活所迫,身处社会底层,不得不从事卖艺生涯,其命运充满了悲剧性。这种美与悲的交织,进一步深化了 “物哀” 的审美意境,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和无奈。

川端康成的写作手法极为精巧细腻。他善于通过大量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和传递情感。如舞女与 “我” 下五子棋时,“起初她老远地伸手落子,可是渐渐地忘了形,专心地俯身到棋盘上。她那头美得有些不自然的黑发都要碰到我的胸部了。突然她脸一红,舞女的娇羞美态尽收我的眼底”, 一个简单的下棋场景,将舞女的可爱与娇羞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感受到 “我” 对舞女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情感波动。

《伊豆的舞女》获得了第38届直木奖,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

《伊豆的舞女》多次被搬上银幕,其中最有名的是 1974 年由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合作演出的同名影片。


▲电影《伊豆的舞女》(1974)海报,由西河克己导演,山口百惠与三浦友主演。


▲电影《伊豆的舞女》(1974)海报,由西河克己导演,山口百惠与三浦友主演。



▲川端康成


1899年6月,川端康成出生于日本大阪府茨木市,祖辈曾是地方富贵,但家道自祖父一代中落,之后迁到东京。

他2岁丧父,4岁丧母,随后与年迈且双目失明的祖父相依为命,幼年生活几乎在封闭中度过,这样的经历使他形成了易伤感、孤独凄凉的性格。

1913年,川端康成考上大阪府立茨木中学,在学校寄宿时开始接触名家名作,并尝试创作投稿。191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国文学系。

1921年,他与友人复刊《新思潮》杂志,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发起新感觉运动。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4月,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自杀离世。

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注重主观感受和瞬间印象的表达,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视角来展现人物与世界。

他的作品蕴含着日本传统的 “物哀”“幽玄”“侘寂” 等美学思想,追求一种自然、含蓄、淡雅、哀伤的美感,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使作品具有浓厚的日本文化底蕴。



图书馆馆藏链接:

《伊豆的舞女》,[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

《雪国》,[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上一条:你往何处去 下一条:卡拉马佐夫兄弟

关闭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版权所有 ©20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