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象棋的故事

作者[奥]茨威格

译者张玉书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1月

页数325

定价13.00元


《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完成于1941年流亡巴西期间,1942年首次在阿根廷出版。这部作品表面讲述了一艘远洋客轮上业余棋手B博士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的传奇故事,实则通过双重叙事结构,深刻揭露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摧残。茨威格以人文主义者的立场,将这部小说作为文学形式的反法西斯宣言,融入了时代的精神抗争。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从纽约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轮船上,“我”目睹了智力低下却拥有象棋天赋的世界冠军琴多维奇以高额报酬接受旅客挑战的情节。琴多维奇轻松击败半打业余棋手后,神秘的B博士偶然介入指导,竟使棋局转为和局。B博士的棋艺引发众人好奇,他自述了二十余年未碰棋子的缘由:纳粹吞并奥地利时,他因掌握皇室财产机密被捕,被单独囚禁于大旅馆的单间中。在极度的精神虚无中,他偶然偷得一本棋谱(含150局名家对局),通过背诵和自我对弈培养出超凡棋艺,却也因长期分裂式的“自我对弈”患上精神分裂症,最终在医生帮助下获释。

轮船上,B博士为验证自己能否“正常下棋”,与琴多维奇对弈。首局他凭借精准计算获胜,但第二局琴多维奇故意拖延落子,诱发B博士的精神创伤。他再度陷入自我分裂的狂乱,在“我”的提醒下才清醒弃局。

《象棋的故事》的核心主题是对法西斯极权统治的控诉。纳粹通过“完完全全的虚无”实施精神酷刑——囚室空无一物,剥夺时间感知,切断社会联系。这种“温柔暴力”比肉体折磨更残酷,旨在摧毁人的意志。B博士的遭遇象征个体在极端环境中的异化:象棋最初是抵抗孤独的工具,却因缺乏真实对手演变为精神毒药。他的自我分裂(“黑方与白方同属一个大脑”)隐喻理性与疯狂的边界崩塌,揭示了极权统治下人性的扭曲。

小说同时探讨了“游戏异化”的哲学命题。象棋作为人类智力游戏,在空虚中被赋予救赎意义,却最终反噬主体。B博士的“象棋中毒”暗示文明理性在高压下的脆弱性,也警示任何沉迷都可能导向自我毁灭。

茨威格以三重嵌套叙事强化心理纵深:表层轮船棋局为框架,中层B博士独白回溯囚禁经历,内层则聚焦其精神崩溃的临界点。这种结构将个体创伤与时代阴影紧密交织,被学者称为“内向写作的典范”。

心理描写是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B博士从“背诵法典抵抗空虚”到“棋谱成为唯一寄托”,再到“自我对弈引发分裂”的过程,茨威格以显微镜般的笔触剖析其意识流动。例如,B博士描述囚室时光:“一天86400秒,每一秒的流逝都伴随着思维的运转……除了思考,没有别的事情可以打发时间”。这种刻画不仅展现个体挣扎,更将囚室转化为纳粹欧洲的微缩模型。

象征手法贯穿全文。琴多维奇代表“天才与愚昧的畸形结合”,其棋艺天赋与粗鄙人格的冲突,讽刺了法西斯对人文精神的践踏;而象棋本身既是理性文明的结晶,也是异化人性的刑具。

《象棋的故事》被视为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文本,被多地图书馆列入“战争反思必读书单”。然而茨威格未能目睹法西斯覆灭——小说出版同年,他因理想幻灭与妻子在巴西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一个富裕犹太家庭,父亲是纺织业巨商,母亲出身意大利金融世家。优渥的环境让他自幼浸润在艺术与文学中。16岁时,他的诗作首次发表于《社会》杂志,少年才情初绽锋芒。

青年茨威格在维也纳与柏林攻读哲学与文学,博士论文以《泰纳的哲学》为题,但当时的他却更倾心于托尔斯泰的悲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解剖。游历西欧时,他结识罗曼·罗兰与雕塑家罗丹,人道主义的种子悄然埋入心田。早期诗集《银弦集》(1901)尚显青涩,而1911年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已显露他对心理幽微之处的洞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轰碎了茨威格的文艺幻梦。他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并肩投身反战运动,剧本《耶利米》(1916)借圣经先知之口痛斥战争的荒诞。战后欧洲的道德溃败令他窒息,却也催生了他创作的全盛期。此间诞生的中篇小说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与《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2),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化为手术刀,剖解女性在激情与桎梏间的挣扎。高尔基曾赞叹他是“世界上最了解女性的作家”。

传记写作是他叩问历史的另一把钥匙。他笔下的英雄与疯子,皆在命运悬崖上起舞:《三大师》(1920)中巴尔扎克、狄更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图谱,《人类群星闪耀时》(1927)里南极探险家斯科特葬身暴风雪的悲壮,乃至《与魔搏斗的人》(1925)中尼采与荷尔德林的疯狂,无不揭示着人类在极限境遇中的光辉与癫狂。他深信:“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人生的使命。”而他自己,终其一生都在用文字捕捉这种“闪耀时刻”。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茨威格的著作遭焚毁,剧本《沉默的女人》被禁演。1934年遭驱逐,他辗转英国、美国,最终栖身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小镇。流亡中完成的《象棋的故事》(1941)成为他最后的文学抗争。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妻子绿蒂相拥服毒。遗书中,他哀叹“精神故乡欧罗巴”的沉沦,坦言“再度重建生活”的力量已然耗尽。他未能见到反法西斯胜利的曙光。



图书馆馆藏链接:

《象棋的故事》,[奥]茨威格 著,张玉书 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奥]茨威格 著,高中甫、韩耀成 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7年。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奥]茨威格 著,高中甫、韩耀成 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17年。


下一条:浮士德

关闭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86-25-58699775

版权所有 ©20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