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德的《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宏大的诗剧,创作历时64年(1768-1832),凝聚了歌德毕生的思想与艺术探索。作品取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以学者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契约为核心,通过12111行诗体语言,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追寻历程。全剧分为两部,第一部25场,第二部27场,以浮士德的五次精神探索为主线,折射了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思想变迁。
浮士德原是博学却苦闷的老学者,深感书本知识空洞无用,绝望中欲自杀。复活节钟声唤醒他对生命的眷恋,此时魔鬼梅菲斯特现身,以上帝与他打赌为背景,诱使浮士德订立契约:魔鬼满足其生前所有欲望,而浮士德若对某一瞬间说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在魔鬼帮助下重返青春,开启人生探索。
爱情悲剧:浮士德与纯真少女玛甘蕾相恋,但因世俗偏见与宗教压迫,玛甘蕾家破人亡,最终溺死私生子并精神崩溃。浮士德逃离现实,爱情以惨剧告终。
政治悲剧:浮士德进入宫廷辅佐皇帝,虽解决财政危机,却沦为封建统治工具。他召唤古希腊美人海伦满足皇帝猎奇心,反暴露权力虚妄,理想破灭。
古典美悲剧:浮士德与海伦结合,象征理性与古典美的融合,生下儿子欧福良。但欧福良夭折,海伦消散,宣告纯粹审美理想的虚幻。
事业悲剧:晚年浮士德率民众填海造陆,梦想建立理想国。因工程逼死一对老夫妇,他被“忧愁”吹瞎双眼。临终前误将掘墓声当作劳动号角,在幻想人民安居乐业的瞬间喊出致命誓言,倒地而亡。
诗剧的结局,魔鬼欲夺其灵魂,但上帝因浮士德“为千万人开拓疆土”的宏愿而施救,天使将其灵魂接引至天堂。
《浮士德》的核心是“浮士德精神”——永不满足现状、不断探索进取的启蒙思想。浮士德历经失败却始终追求更高存在,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取意识。
作品深刻揭示人性矛盾:浮士德自称有两种灵魂,一为“执着尘世”的欲望,一为“超离凡尘”的崇高追求,这种“灵肉冲突”(即“浮士德难题”)贯穿全剧。魔鬼梅菲斯特作为“恶”的化身,表面引诱堕落,实则推动行动,印证“恶亦成就善”的辩证法则。歌德借此批判启蒙理性的局限:浮士德双目失明仍幻想“人间乐园”,而梅菲斯特讥其愿景“晦气而空虚”,暗示工业文明的虚妄。
最终,浮士德因造福大众的愿景获救,暗示个人幸福需与社会价值结合,呼应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
《浮士德》在艺术上取得了高度成就。它是现实与浪漫的融合,宫廷腐败等现实批判与希腊幻境等神话交织,时空横跨中世纪至文艺复兴,展现宏大历史图景。
歌德采用了众多矛盾对比手法,如浮士德的崇高与魔鬼的狡黠、书斋沉思与酒吧纵欲等场景并置,强化善恶辩证。
整个作品拥有庞大的象征体系,例如海伦象征不可征服的古典美,欧福良夭折预示理性越界的失败,填海造陆则寄托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力,使作品充满丰富的意蕴。
《浮士德》与《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并称“欧洲文学四大经典”。马克思、恩格斯盛赞其辩证思想,法兰克福学派借以批判工具理性。剧中“浮士德难题”成为人性研究的母题,而“浮士德精神”更升华为人类进取心的代名词。
歌德通过浮士德五段悲剧,浓缩三百年欧洲精神史:从个人情欲到社会理想,最终指向集体劳动创造的价值,为后世文学与哲学提供了无尽灵感。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出生在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是位要求严格的法学博士,母亲则温柔开朗,很会讲故事。歌德从小就在母亲膝头听她讲各种民间传说和童话,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深。
年轻时,歌德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在斯特拉斯堡期间,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核心人物赫尔德。在赫尔德的影响下,歌德开始接触莎士比亚戏剧和德国民间文学,这些作品打破陈规的自由精神深深感染了他。1773年,他写出了戏剧《葛兹·冯·伯里欣根》,将16世纪一位反抗封建统治的骑士塑造成追求自由的英雄。这部剧被看作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让24岁的歌德在文坛崭露头角。
真正让歌德声名远扬的是1774年出版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故事源自歌德自己的一段感情经历,描写了青年维特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追求爱情却处处碰壁,最终走向自杀的悲剧。小说道出了当时德国年轻一代的苦闷,出版后引发轰动,甚至掀起一股“维特热”,成为第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德国文学作品。
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爵邀请前往这个小公国,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后担任枢密顾问等职务,参与行政管理、矿山开发甚至城市规划,一待就是十年。但繁琐的公务让他感到压抑,1786年他悄悄离开魏玛前往意大利。在罗马、那不勒斯等地,他沉浸在古典艺术和自然研究中,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等剧本,风格从早期的激情澎湃转向宁静和谐。
1794年,歌德与诗人席勒相识,开始了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十年合作。两人共同创办杂志、创作诗歌,相互激发灵感。这期间歌德完成了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他毕生最重要的作品《浮士德》第一部。这部诗剧通过学者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契约,探讨了知识、欲望与人性救赎等永恒命题。
歌德的兴趣远不止文学。他深入研究植物学、解剖学和光学,1784年甚至独立发现了人类的颚间骨——这一发现证明了人与动物的亲缘关系,挑战了当时的神创论。他还是一位勤奋的画家,一生创作了约2700幅素描和水彩,大部分是旅行途中的风景写生。
晚年时,歌德将目光投向东方文化。他通过英法译本阅读《好逑传》《花笺记》等中国小说,并创作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吟咏》。他从中看到人类情感的共通性,进而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认为诗歌属于全人类,不同文化应该相互对话。
直到生命最后几年,83岁高龄的歌德仍在伏案写作。1832年初,他最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将浮士德的理想国设想为“自由人民生活在自由土地上”的乌托邦。两个月后,这位欧洲文艺复兴式的最后一位巨匠在魏玛离世,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亮些!再亮些!”——仿佛象征着他一生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
图书馆馆藏链接:
《浮士德》,[德]歌德 著,谷裕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
《浮士德》,[德]歌德 著,郭沫若 译,远方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