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树王》《孩子王》是作家阿城创作的三部中篇小说,被称为“三王”,是当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作品。其中以《棋王》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棋王》1984年发表于《上海文学》,被视为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故事讲述了在文革时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主人公“我”在下乡途中偶遇了棋痴王一生。王一生从小家贫,但他对象棋的痴迷却从未改变。他的母亲在临终前留给他一副磨好的“无字棋”,这更加深了他对棋的热爱。即便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王一生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棋道,通过下棋来寻找心灵的寄托。
在故事中,王一生因为经常请假去找人对弈而不能报名参加区运动会的象棋比赛。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与高手切磋的决心。比赛结束后,他主动找到比赛的前几名高手,提出比试棋艺的要求。最后,他竟然以一敌九,与九位高手同时下盲棋,并且取得了胜利。这一幕震撼了所有人,也让王一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棋王”。
小说展现了王一生对棋艺的执着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探讨了文革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寻根文学主张文学应该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而《棋王》则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棋文化的精髓,通过主人公王一生的形象塑造和棋艺比拼的情节,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在小说中,王一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精神,正是寻根文学所要追寻的文化之根。他坚持自己的棋道,追求“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体现了道家文化的精髓。同时,他对母亲的“孝”与“信”,对朋友的“诚”与“恕”,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正是寻根文学所倡导的文学之根。
此外,《棋王》还通过对象棋文化的深入挖掘,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小说中的棋局比拼,不仅是一场智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更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在《树王》中,主人公肖疙瘩是知青,他在深山中守护着一片森林,与树木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而随着知青们进入山林砍伐树木,肖疙瘩与他们产生了冲突,最终他为了保护树木而献出了生命。
这部小说中,阿城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恢弘,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掠夺。通过肖疙瘩这个角色,阿城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呼唤人们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孩子王》的主人公是一个被派到乡村学校教书的知青,他发现学校里的孩子们缺乏教育的机会,接受的是填鸭式教育。为了真正帮助孩子们,他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然而,他的教学方式与学校的教育体系产生了冲突,最终他被迫离开学校。
在《孩子王》中,阿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美丽与纯净,同时也展示了乡村教育的落后与无奈。通过主人公的遭遇,阿城深刻地反思了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呼吁人们关注乡村教育的困境。
▲滕文骥执导的电影《棋王》(1988),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谢园凭借在其中的出色表演获得1989年度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
▲阿城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江津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该小说获得福建省《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第3届中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1986年,凭借剧情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1年,担任剧情电影《棋王》的编剧 。1993年,与胡金铨共同担任神话恐怖电影《画皮之阴阳法王》的编剧。1997年,出版散文《威尼斯日记》。2002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小城之春》上映。2006年,担任人物传记电影《吴清源》的编剧 。2010年,出版散文《好说歹说》。2015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
图书馆馆藏链接:
《棋王·树王·孩子王》,阿城,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