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高峰。历代的唐诗选本层出不穷,然而流传最广的却是一个不出名的小人物编纂的《唐诗三百首》。这是中国图书馆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观。
唐诗流传后世的作品数量庞大。《全唐诗》(清康熙年间编订)共收录2200余人,诗作48900余首。这么多诗歌,想要读完而知晓全貌,对普通人来说非常困难。
于是后人编辑了不少唐诗选本,以供欣赏学习。影响较大的如宋代谢枋得、明代王相之手的《千家诗》,此书虽是唐宋诗合集,但以唐为主,共收诗人122家,诗作226首,一度流传很广,但所选全是五、七言律诗和绝句,虽然便于讽诵,但未能充分反映唐诗的面貌。其后又有清代的沈德潜选编的《唐诗别裁》,共收录诗作1900余首,部头太大,并不适宜作为普及读本以供赏读。
在这个背景下,孙洙(号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横空出世。
《唐诗三百首》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
乾隆二十八年(1763),蘅塘退士孙洙与夫人徐兰英以《唐诗别裁》为蓝本,进一步精选唐诗诗作。他们二人拟定了选诗的标准:“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也就是说,所选的诗歌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既是精品中的精品,同时还要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终于在第二年完成了《唐诗三百首》的编选工作。
《唐诗三百首》选诗310首,全书按体裁分类编排,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及乐府诸体,其中古体诗占三分之一,近体诗占三分之二。此书收录作者77人,包括帝王、士大夫、僧人、歌女、无名氏等,大多数为唐诗代表作家。其中杜甫39首,王维29首,李白29首,李商隐24首,孟浩然、韦应物、杜牧各有十多首。从体裁来看,李白多收五、七言古诗和乐府,韦应物多收五言古诗,王昌龄多收七言绝句,李颀多收七言歌行;而且古体诗以盛唐为主,近体诗则多选中、晚唐。可以看出,《唐诗三百首》入选的作家作品,较好地反映了唐诗发展状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虽然300余首作品只占全部唐诗的一小部分,但不少是唐诗传世佳作。
由于《唐诗三百首》所选作品精美,照顾到了不同时期的诗人、各种诗歌体裁和风格,既有代表性,又较通俗易懂,便于吟诵,所以刊行之后广为流传,在当时“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收到了老幼皆宜、雅俗共赏的效果。它是几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经典选本之一。虽然后人又推出了不少唐诗选本,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能够代替《唐诗三百首》的地位。
《唐诗三百首》对普及唐诗知识、传承唐诗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对中国诗歌选编学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后人编选各代诗词,常以“三百首”命名,如《宋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清诗三百首》等等。
▲《唐诗三百首》清代刻本
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清康熙五十年(1711)生于江苏无锡,祖籍安徽休宁。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卒于无锡,终年67岁,葬城南陈湾里。孙洙能诗善文,除《唐诗三百首》之外,还有《蘅塘漫稿》《排闷录》《异闻录》等著作传世。
孙洙既未做过高官,也不是学问精深的大学者,然而他所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却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发行数量最多的文学选本。
图书馆馆藏链接: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顾青/注,中华书局,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