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全书共分七章,选择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六个主要人物来解剖。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主要人物的传记, 每部分都像是写某一个人,但作者展现的不仅仅是单个的人和事,其叙述的人和事都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中央集权制度、内阁制、科举制、文官制度、朝服特点、丧礼程序等等。作者以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展开,让读者对人物的生平、思想、政绩、履历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但是,在铺排叙述的过程中,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串联中,作者展现的是人物生活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
全书以1587年为关节点,在历史的脉络中延伸,让读者在作者的叙事中感受到明朝中晚期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开始走向衰败的迹象。似乎书中叙述的都是些小事,但正如作者指出,“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正是从这些细枝末节的中,作者揭示出,万历十五年是明朝甚至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历史的关节点。《万历十五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即宏观的、系统的历史,也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黄仁宇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学者,早年是一位军人,中年才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1959年,他在完成其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后,感到自己对明代的财政制度只有一知半解,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于是开始广泛搜集明史资料,另参考奏疏笔记、各地方志,搜寻有关的新旧著作,耗时7年,于1978年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书英文版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获得美国书卷奖1982年和1983年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但这本书在中国影响更大,截至2022年5月,《万历十五年》在国内整整出版40年,创下了史学读物很难企及的600万册的销售纪录,考虑到这并不是一本普及历史知识的通俗读物,这个销售数字可以说是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观了。
▲黄仁宇
黄仁宇(1918—2000),美籍华人,教授、学者。
1918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理学院电机工程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仁宇辍学参军,1940年自成都中央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3年加入驻印远征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
1946年赴美求学,师从著名学者余英时,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968年—1980年任纽约州立大学New Paltz分校教授,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1979年他离开教学岗位,专心写作。
黄仁宇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汴京残梦》等。
2000年1月病逝于纽约,享年82岁。
图书馆馆藏链接: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