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视界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作者[美]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王道还,瘳月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页数542

定价89.00元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于1997年出版的历史学著作,旨在回答一个困扰人类数百年的核心问题:为何不同大陆的文明发展速度差异悬殊,最终导致欧亚大陆成为近现代世界的权力中心?戴蒙德以跨学科视角颠覆了传统种族优越论,提出地理环境是塑造文明差异的终极因素。

全书以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俘虏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的案例开篇,揭示了军事技术(枪炮)、病菌与金属冶炼(钢铁)如何成为殖民扩张的关键工具。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因果链条:欧亚大陆的地理条件为农业革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东西走向的大陆轴线使小麦、水稻等作物能在相似纬度快速传播,而美洲、非洲的南北轴线因气候差异阻碍了技术扩散。驯化动物(如牛、马)不仅提供畜力,更在长期共生中催生了天花、麻疹等致命病菌——这些“生物武器”在殖民过程中消灭了90%以上的美洲原住民。粮食盈余带来的密集人口,则推动了文字发明、行政体系和技术迭代的正向循环。

全书分为四部分展开论证。第一部分通过波利尼西亚群岛的“自然实验”,展现岛屿环境如何塑造从部落到王国的不同社会形态。第二部分剖析农业起源,指出“可驯化物种”的分布差异决定了文明起跑线:中东新月沃地和中国因丰富的野生谷物成为农业摇篮,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因缺乏易驯化作物长期停滞。第三部分揭示粮食生产如何衍生出文字、钢铁冶炼等文明要素,并对比中国大一统与欧洲分裂竞争对技术传播的不同影响。第四部分将理论应用于各大洲,解释非洲未被殖民者全面征服与其轴线走向、本土病菌抵抗力密切相关,而中国虽早熟却未诞生工业革命则受制于地理封闭性。

该书最大特点是打破学科壁垒,将生物学、语言学、考古学等领域的证据熔铸成“大历史”叙事。戴蒙德通过比较狩猎采集部落与农业社会的病菌演化轨迹,揭示传染病在文明碰撞中的隐形杀伤力;借助遗传学追溯家畜驯化史,论证动植物资源对军事优势的奠基作用。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写作方式,使全书如侦探小说般层层推进:从西班牙士兵的钢铁盔甲,一直追溯到万年前野生小麦的基因突变。书中还充满反常识洞见,如指出玛雅人虽发明轮子却未发展车具,只因缺乏牵引牲畜;指南针虽诞生于中国,却助力欧洲航海霸权。

作为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该书引发了学界对“地理决定论”的持续讨论。支持者认为其用科学方法解构了种族主义叙事,为理解殖民史、全球化冲突提供了新框架。批评者则指出其低估了文化适应力,例如因纽特人在极寒环境创造的独特生存智慧,以及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时偶然因素的作用。尽管如此,书中揭示的“环境遗产”仍深刻影响着现代世界——热带国家工业化能耗比温带高30%,而信息技术首次突破地理传播壁垒,正在重塑传统发展逻辑。



▲年轻时的戴蒙德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1937年 出生于美国东部城市波士顿,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以及非小说类作家。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出版有《性的进化》《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等。

戴蒙德是当代少有的跨界思想家。他早年从事胆囊研究,二十多岁时转向新几内亚鸟类生态考察,五十岁后跨界研究人类文明史。他精通钢琴演奏,掌握十余门语言,六次深入新几内亚雨林与土著同吃同住,这种跨领域经历使其著作兼具科学严谨性与人文洞察力。学界评价其“用实验室显微镜观察文明进程”,而戴蒙德坦言写作动机源于对新几内亚友人的承诺——回答“为何你们白人拥有那么多货物”。如今他虽已高龄,但仍在关注气候变化与核威胁,提醒导致人类走向灾难的阴影仍未消散。



图书馆馆藏链接: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美]贾雷德·戴蒙德/著,王道还、廖月娟/译,中信出版社,2022年。


下一条:乡土中国

关闭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86-25-58731101

传真:86-25-57792648

版权所有 ©20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