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面国:一个多维的传奇故事》是英国作家埃德温·艾勃特于1884年创作的科幻小说,以虚构的二维世界为背景,通过数学隐喻和哲学思辨探讨了空间维度、社会阶级与认知局限等深刻议题。这部作品既是数学童话,也是社会寓言,融合了科学启蒙与辛辣讽刺,被誉为“空间概念的启蒙书”。其独特的设定影响了霍金、阿西莫夫、诺兰等科学及艺术领域的大师,至今仍被视作跨学科经典。
小说以平面国居民“正方形”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第一部分详细描绘了平面国的社会结构:这个二维世界中,居民以几何形状区分阶级——等腰三角形代表底层劳工,等边三角形是中产阶级,多边形是贵族,圆形则是最高统治阶层的“教士”;而女性被简化为危险的线段,需通过摆动身体发出警示以避免伤人。平面国的房屋设计、婚姻制度甚至“颜色革命”引发的社会动荡,均影射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阶级固化与性别压迫。
第二部分转向跨维度的奇幻冒险。正方形在梦中进入一维的“直线国”,发现那里的国王无法理解平面概念,正如平面国居民最初难以接受三维世界。随后,来自三维空间国的“球体”降临,通过将其带入立体空间,让正方形亲历俯瞰二维世界的震撼。然而,当正方形试图向同胞传播三维理论时,却被视为异端判处终身监禁,最终在狱中写下这部回忆录。故事结尾暗示了更高维度的可能性,却因认知局限遭到权威镇压,形成强烈反讽。
维度认知的哲学启示是小说的核心主题。通过低维生物理解高维世界的困境,艾勃特揭示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正如平面国居民将三维球体穿越平面时的截面变化视为“UFO”般的神秘现象,现实中人类对四维空间的想象同样受阻。书中“向上,而非向北”的口号成为突破认知边界的象征。
社会批判贯穿了作品的始终。平面国的阶级制度以边数多寡划分,底层通过“代际进化”微乎其微地提升地位,实则巩固了统治阶层的特权;对女性的压迫(如限制行动自由、强制“和平呼喊”)则直指维多利亚时代的性别歧视。而颜色法案引发的叛乱与镇压,暗喻了现实社会中意识形态控制的暴力本质。
在文学手法上,艾勃特创造性地将几何学原理转化为叙事工具。例如,平面国居民通过光线投射的阴影长度判断彼此形状,这一设定既符合二维物理规律,又隐喻社会身份的表面化认知。而球体与正方形的对话,则通过数学推演(如点→线→面→体的维度递增)构建起严谨的科幻逻辑。
《平面国》出版初期未受重视,但20世纪后随着相对论与弦理论的发展,其预见性获得高度评价。《华盛顿邮报》称其为“最具想象力的数学读物”,阿西莫夫盛赞其对维度概念的启蒙价值。科学界将其用于科普教学,而文学界则关注其社会寓言属性——豆瓣评分9.2,读者认为它“以荒诞折射现实,用二维镜像照见人性桎梏”。诺兰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多维空间呈现、霍金《时间简史》的维度讨论,均可见该书影响。

埃德温·艾勃特(Edwin A. Abbott,1838-1926)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多领域学者,身兼教育家、神学家、作家和数学家等多重身份。他出生于伦敦一个教育世家,父亲曾任马里波恩语言学校校长,这为他从小接受优质教育奠定了基础。艾勃特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主修古典文学,凭借优异成绩在24岁便获得剑桥研究员职位。然而,因当时学院禁止研究员结婚,他于1863年选择辞去教职,与玛丽·兰格利成婚并担任牧师,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艾勃特的教育事业成就斐然。他自1865年起担任伦敦市立学校校长长达24年,期间突破性地将物理、化学等科学课程引入传统古典教育体系,并改革文学教学方法,培养出包括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在内的杰出人才。退休后,他专注于神学与古典文学研究,晚年仍笔耕不辍,直到88岁因流感去世。作为高产学者,他一生著述超过50部,涉及莎士比亚语法研究、英语教学改革、培根哲学分析等领域,其中《莎士比亚语法》成为当时英语教学的权威参考书。
真正让艾勃特名垂青史的作品是188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平面国》。艾勃特以学者特有的冷峻笔触,将社会批判融入数学寓言。这部诞生于19世纪的作品,至今仍在挑战读者对空间、权力与认知的固有观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维度跃迁,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对思维惯性与社会偏见的持续突破。
图书馆馆藏链接:
《平面国:一个多维的传奇故事》,[英]埃德温·艾勃特/著,陈凤洁/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