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收入郁达夫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作品,其中包含《迷羊》《南迁》等2部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迟挂花》《瓢儿和尚》等13部短篇小说经典。
《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他在异国求学期间的心理挣扎——对爱情的渴望、对性的冲动、对民族歧视的愤懑,最终在绝望中投海自尽,临终前呼喊“祖国啊,你何时才能强大!”小说反映新旧文化交替中知识分子的迷茫与觉醒,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小说有明显的自叙传风格,以第一人称视角直白袒露内心,打破传统文学的含蓄传统,开创“心理暴露式”的写作范式。
《春风沉醉的晚上》叙述了一个失业知识分子与勤劳善良的贫困女工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底层劳动者与知识分子之间真挚的情谊,揭示了阶级压迫下的苦难,也表达了对人性善良的赞美。这是是郁达夫从早期“颓废”风格向关注社会现实的过渡之作。
《迟桂花》讲述作家老郁受邀前往杭州翁家山参加老友翁则生婚礼,途中被山间迟桂花香吸引,结识了翁家山寡妇翁莲。她纯真善良,与自然融为一体,老郁在与她相处中经历情感波动,最终将欲念升华为对人性与生命的感悟。小说以“迟桂花”隐喻从容坚韧的生命力,表达对自然与纯真之美的礼赞。这是郁达夫小说创作后期的代表作。
郁达夫的小说以真实坦率的自我暴露为核心,其作品常被看作作家个人生活的延伸。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带有浓重的个人印记,无论是《沉沦》中饱受民族屈辱折磨的留日青年,还是《春风沉醉的晚上》里与烟厂女工同病相怜的落魄文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作者自身的困顿与迷茫。这些角色被称为“零余者”,他们游离于社会边缘,既无力改变命运,又无法停止对尊严与理想的追寻,其精神困境既是个人悲剧,也映照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的普遍焦虑。
在叙事结构上,郁达夫打破了传统小说对完整情节的依赖,转而以情绪流动为线索。这种以情感推动故事发展的方式虽被批评为结构松散,却以强烈的真实感传递出时代的压抑。作品中弥漫的忧郁与颓废,既源于作者敏感的气质,也反映了新旧文化冲突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他们渴望冲破封建枷锁,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
对社会底层的关注贯穿了郁达夫的创作。《薄奠》中人力车夫因攒钱买车含恨而终,《春风沉醉的晚上》里陈二妹在烟厂劳作却难逃贫困,这些故事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展现,将个人苦闷升华为对时代不公的控诉。留日期间遭受的种族歧视更深化了他的民族意识,《沉沦》结尾主人公投海前对祖国“快富起来!强起来!”的呐喊,将个体悲剧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母亲和婢女抚养长大,性格敏感细腻。1913年随长兄郁曼陀赴日本留学,最初学医,后转攻政治经济学,最终在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毕业。
留学期间,他广泛阅读俄、德文学作品,深受西方文学影响,并与郭沫若等人于1921年发起成立“创造社”,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推动者。
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同时积极投身文学创作和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宣传抗日,1942年流亡印尼苏门答腊,化名赵廉暗中救助抗日人士,直至1945年被日军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文学成就以“自叙传”风格著称,其创作始终与个人经历紧密交织。1921年出版的中国首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留日学生的精神困境为主线,发出“祖国呀,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呐喊,既展现知识分子的彷徨苦闷,又饱含家国情怀。这类作品打破传统道德桎梏,开创了现代文学中坦诚暴露心理真实的先河。
他的散文同样充满个人印记,《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等名篇以细腻笔触描摹自然,将古典诗词意境融入白话文,形成独特的抒情散文体系。
1930年代后,其创作逐渐从个人苦闷转向社会关怀,《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作品通过知识分子视角反映底层疾苦,展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作为“创造社”核心成员,郁达夫对现代文学影响深远。他主张“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模糊化,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抒情传统的发展。其作品中“零余人”形象和颓废美学,深刻影响了后来“京派”“海派”作家的创作。抗日战争期间,他以笔为枪撰写百余篇政论,文风从浪漫抒情转向战斗檄文,用生命诠释了文人报国的气节。他与兄长郁曼陀(抗日烈士)被并称“双烈”,胡愈之评价其“是天才的诗人,也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图书馆馆藏链接:
《郁达夫小说》,郁达夫/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